11月,没有预期的寒冷,雾霾却如期而至。今年的空气比去年差了许多,月末的这一周空气质量都在中度污染以上,有几天还是重度和严重污染,在大自然面前,作为个体,似乎无能为力,但大自然的回应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为了环境也并不是无事可做,比如尽量绿色出行,减少车辆带来的污染,比如减少油烟排放,少用空调……此刻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只有一个愿望,盼风来,风来可以吹散雾霾,可以带来洁净的天空,可以打开窗户通风散气。等风,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天天刷着空气质量报告,一边又在盼着风来。
月末的几天去了周公庙、孔府、孔庙、孔林、孟府孟庙、曾子庙,参观了武氏汉画,又一次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因为之前看过多遍《中国哲学简史》,对孔子、孟子、曾子的思想虽然有所了解,但都是纸面上对应的名字与思想,到了实地,观了一物一景,对这些先哲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这些思想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准备明年开年读一遍《中国哲学史》,去年只读了上册,下册一直拖着未读,这一次或许有所不同。
11月写字31995个。这个月应该能写得更多一点,有几天外出培训未写。六哥张立宪写的文章《如果我是作文老师》,我看了两遍,很有收获。六哥建议,每天写600字,雷打不动,就算没有可写,抄也要抄完。记得黑泽明在自传中也写过类似的经历,他当时在做副导演,每天回到住所,都要先写几页稿纸的剧本再入睡,就算再累再晚,仍坚持不间断。我给自己定的是每天写1300字,但完成的并不好,经常不写或少写。现在想来,实在是计划没有做好。
最近在看《刻意练习》这本书,这本书强调除坚持大量练习之外,还要对练习进行总结与反思,并找到相应的方法进行强化练习。这本书认为,没有所谓的天才,天才都是通过大量有方法的实践练习而成为天才的。这也颠覆了许多人的观点,认为别人写得好,是天赋,我写得不好,是没有天赋。这也坚定了我的信心,天赋都是通过大量练习而取得的。
预备把12月份作为一个调整期,想想明年该怎么写,用哪法方法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明天我也决定像六哥说的那样,每天坚持写1300字,不管多晚、多累都要坚持写完。
今年开始尝试写短篇小说,写了几篇之后,最近一篇发到简书,获得了一些关注与赞许。前几年也写过几篇,从书写顺畅程度和故事的叙述方式看,今年写的都有了些许的进步。但这远远不够,距离优秀小说还差得很远。
这个月的书写也遇到了麻烦。本想要写一本专业类书籍,从春天的时候开始着手找资料,到上个月列提纲,写了样章后,出版联络方觉得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希望有干货、简单明了,不要有描写、叙述。挤干所有水份,呈现出干货的文章,是读者想看的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我有点纠结,是继续下去,还是换一个方向,至今未有答案。
11月份读了5本书。其中一本是韩国80后作家金爱烂写的《你的夏天还好吗》,作者很好地捕捉到了一些事件,并由此深入下去,她的语言凝练、准确。看完后,我不禁又给她打上了“天才”的标签。无从了解作者的写作经历,她20多岁时就开始获奖,并获得了一些肯定,她的起点无疑是高的。在看到好的文章和书后,我总是不自觉地认为写的那人本身就有独到之处,所以才有了这么好的文字,而他们拥有的独到之处,正好是我没有的客观条件——这其实是为自己找借口,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写不好的理由。
最近几个月读书,我也开始尝试抽离出来,读完一本非虚购书籍,想想作者想讲的是什么,他有什么理论支撑,我会从中得到什么借鉴,而虚构类图书,我大多沉浸其中,很少能以一个写作者的眼光阅读。六哥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说,读书要以写作者和读者两种身份穿插和跳跃,边读边思。
这个月还读了两本鲁迅先生的书,先生的文章大多是在课本中读到的,上学时每篇先生的文章都会要求背诵,还是考试的重点篇章,成人以后却很少主动读先生的书。这次换了一个身份读这两本书,不禁感叹先生写得如此之好,除了思想性之外,还体会到了文字和意境之美。卸除课业负担后,读书也变得乐趣丛生。
11月份走路50公里,天气不好,走路只得减量。走路一少,身体似乎也沉重了不少。现在走路已成为如影随形的习惯,走得少,像是每天少做了一样重要的事情。12月份的空气状况想来也不会太好,遂开发出在屋内拿手机走路的办法,办走边计步数,走到一定量就当完成当天的运动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11月份上瑜加课10次,本可以多一点,外出的几天没有练习。这个月瑜伽和走路都减少了一些,身体开始不停地发信号,要继续练习下去。经过这么多年的习练,身体已经习惯了,当稍有停止,身体反倒不自在了。
收获:
通过看书和反思,开始认真考虑写作能力的培养,加强练习的同时,方法也同样重要。
�3�3�3�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