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最好的教育,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 虫化蝶 | 来源:发表于2024-06-06 23:17 被阅读0次

            民间有句谚语:“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说的是,读书人只要熟读三苏,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贵。而谚语中三苏,便是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一生没有考取功名,文学成就也比两个孩子差了不少。但他却能以布衣之身名天下,凭借良好的家风把孩子培养出来。苏家能有“一门父子三词客”的佳话,离不开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思辨录辑要》有言:教子须是以身率先。为人父母,只有先内修己身,方可外教于人。从古至今,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成为更好的自己。

            父母的学识,是孩子求知的起点。《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少不喜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他痛自检讨后,取出《论语》《孟子》诸子百家从头细读。如此闭门苦学了六七年,终于积累了丰厚的知识。腹内有诗书,在引导儿子读书上便得心应手。苏洵开辟书斋“来风轩”,平常就于此教育苏轼兄弟。读书上,他监督儿子们读经史子集,手把手教他们写文章。苏轼十岁时,就能在老苏指导下仿写欧阳修的新作;见闻上,他带孩子们看文坛政要,同读富弼的《使北语录》,研究范仲淹的新政改革,并鼓励孩子各抒己见;艺术上,老苏酷爱吴道子,家中藏画无数,苏轼在此熏陶下,自幼好画,也爱上了书法。而吟诗作赋方面,老苏更是个一等一的好老师。他每每带儿子们出游,都不忘与他们赋诗连句。

            古语言: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令子孙学业有成的,从来不是万贯家财,而是父母的文化底蕴。父母腹有诗书,后辈耳濡目染,便可在点滴日常中积累起丰厚的学识。家学渊博,才是父母给孩子最高的人生起点。

          父母的心态,决定孩子的幸福。欧阳修称赞苏洵有王佐之才,可为帝王之师。可惜天不遂人愿,苏洵在仕途上频频受挫,年过半百才做了个编纂礼书的小官。更可惜的是,这官只做了三年,苏洵便与同僚政见不合愤然请辞。纵观苏洵一生,他有太多“求而不得”。他本有济世救国的抱负,无奈朝廷一直不给机会;他本想在文坛上大放异彩,可欣赏他的人屈指可数。不少人替他惋惜,但苏洵却很看得开。无论是年少时不得志,还是年老后怀才不遇,都不影响他畅游天下的雅兴。他曾经东出巫峡,西越秦岭,登峨眉,游荆州,访京城好友,与士大夫同游。而每次游历归来,他都将一路见闻说与儿子们听。儿子们发现,父亲纵然失意,却从不失内心的豁达与乐观。

          清代文学家魏源说:身教亲于言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父母的生存智慧,会融进孩子的价值观中,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那种风雨中前行的坚毅,那种低谷中向上的决心,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大助力。乐观积极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也必定内心强大。

            父母的格局,撑大孩子的眼界。父母是孩子的命运,父母的格局框定了孩子的人生边界。仰望过高山的孩童,不会令自己拘泥在逼仄的田垄;见过风浪的少年,也绝不会流连低洼的小溪。每个人脚下的路,都始于父母。父母看得远,孩子的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父母的德行,藏着孩子的运气。正如苏杲所言,积善行德,远泽儿女近泽自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积德,福荫子孙。父母的德行里,藏着孩子的运气。父母多行善举,儿孙也将被命运庇佑。

            古人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在诸多人生大事中,教育子孙从来都是重中之重。而最好的教育方法,莫过于父母自己先成为更好的人。父母以身作则,教育这件事才能事半功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好的教育,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rm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