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个偶然,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在这点上,很有点宿命的味道。正如南朝范缜所说:“人的生命好像开在同一棵树上的花,随着风吹拂落下。有的落在了富贵人家的地毯上,有的落到了粪坑里。”但是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却是个必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怎样的父母,怎样的家庭。
有幸遇到我的父母,让我成为一个小生命,我要感谢上苍;在生命的年轮里,我长成今天的模样,我要感谢祖辈父辈亲朋和师长。而我生命轨迹的走向,更多是源于父亲的选择。
感谢父亲为我们选择这样一位母亲:不敢说有多漂亮,但清秀端庄;聪明过人,又温柔敦厚;工作尽职尽责,还能勤俭持家……我一直很崇拜父亲,因为他有才华,又帅气,一直享受赞美。我一直深爱母亲,但觉得她太普通了,特别是病退以后,成了一名家庭主妇,虽然做菜好吃,做家务麻利,但我对她只有爱和感激。直到有一天,她的中学同学来家里做客,说母亲特别聪明,四校联考时得了第一名。我才知道父亲夸母亲聪明是客观的,并没有戴滤镜。
记得小时候,我问爸爸是怎么为我们找到这么好的妈妈的?他说:“我是打了九个灯笼找的呀!”那眼角眉梢,都挂满了骄傲的笑。
我们兄妹懂事以后,父亲不只一次讲他是如何追到母亲的。他说第一次见到母亲时,就被她吸引了。那时母亲十一二岁,在河边洗衣服,身上的衣裤有很多补丁,但是非常干净清爽。他上前搭讪,母亲落落大方地回答。成年后,很多人给父亲介绍对象,那些姑娘也很漂亮,但父亲说他觉得哪个都不如我母亲。“你妈和别的姑娘不一样,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气质,她气质非凡。曾经沧海难为水呀,别人都不入我眼了。”父亲不厌其烦地向我们炫耀。那时他居然会玩浪漫,自己躲在树后,把情书放在母亲经过的路上。都说女人是一所学校,那么母亲是一所好学校,她用一生无怨无悔的付出,让我们兄妹三人合格毕业。而给我们择校的则是父亲。
感谢父亲选择给我们更好的教育。很多西方人认为,人的一生最好多换几次工作,这样生活才不单调,人生才丰富多彩,对此,父亲未必知道,但他却践行了这一观点。
农校毕业后父亲在县农具厂做工人,后回乡做大队书记,再后来去县里外贸科上班,改革开放后先去发电厂,后又回到二轻局,最后停薪留职办砖厂。这一切是时代使然,并不是父亲不肯做钉在岗位上的螺丝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没多少人重视教育,当时的口号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而走南闯北的经历,让父亲预见到知识的重要。
在外贸科工作时,父亲的能力已经凸显出来,领导很赏识他。当时红旗军马场是所属外贸的重要单位,领导就任命父亲去做厂长,工资加补贴是原来的两倍。优厚的条件让父亲很动心,但他还是很理智地问起那边的学校。当得知军马场没有学校,职工的孩子每天要坐敞篷汽车去附近镇上求学,父亲一口回绝了这个美差。
不读书,人会变得愚钝;没有好条件读书,人会浪费天资。这是父亲的观点。很多人认为父亲太傻,但事实证明,父亲的选择是多么正确。他让我们兄妹三人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自己也为此而欣慰不已。
感谢父亲让我远走高飞。走了大半生,发现自己依然那么普通,还没能很好照顾年迈的双亲,我是有点后悔的。但是,就个人成长来说,我感谢父亲,他让我的视界更远,世界更广。初中毕业时,我考出了理想的成绩,可以读师范学校,读卫校。这两所学校,包分配,学生毕业出来就有稳定的工作,所以分数线比重点高中还高。开家庭会议,只有父亲支持我读高中,他说考不上也没关系,只要肯吃苦肯动脑,将来总能养活自己。
1981年,恢复高考四年后,高校还没有扩招,十几个人能有一个考上中专就不错了,遑论考本科。三年后,我考砸了,心仪的山东大学和吉林大学高不可攀,最终落入本二,又意外跑去千里之外的安徽。母亲流下了不舍的泪,我流下了不甘的泪。父亲说,想读,不要怕远;想复读,我供你。最终我选择去远方求学,那时我还不满十八周岁,从此,家乡变成故乡,倦飞也不能归巢。
父亲送我一个小小的日记本,扉页赠语:戈儿,自强不息。
这句话,让我独立、自尊、自强,让我从一个乖乖女,变成一个女汉子。
去年回家探望父亲,聊天时,他冒出一句:“当年你要是回依兰,也不错。”我问他,是不是放飞了儿女,后悔了。他说后悔谈不上,但是偶尔会羡慕儿孙绕膝的人,我说让他跟我走,他说我们常回来看看就好,他不愿意成为我们的负担,毕竟我们都有工作。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大不孝,心里难过极了。
母亲过世后,父亲选择霞姨照顾他,最初我很不理解,还哭过几次,觉得父亲忘记了母亲。现在兄妹三人都理解了父亲的选择,他这样做,仍然是为了我们。看似对母亲无情,实际是对我们有情。哥哥说,父亲八十几岁了,还活得有尊严,让人尊重,让人羡慕,他很了不起。
是的,我们要感激父亲曾经的选择,尊重父亲今天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