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四十天,1433字,累计53993字。
父亲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那个年代,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的生活水平依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听父亲给我讲,他们那个时候,一年只吃两次肉、两次白面。分别是中秋节和春节。中秋节只吃一顿肉,过年可以吃两次肉,一次是大年三十,另一次是正月初一。只要一过了正月初一,家里就连一口肉都没有了,白面更是想也不敢想。父亲曾经不止一次的向我讲述那段艰难的岁月。讲的时候,父亲的情绪是很激动的,而且他对每一个细节都记忆犹新,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当然了,在父亲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有比父亲他们家更穷的人家。父亲跟我说:有些人家因为没钱买棉衣,一条棉裤一家人轮流穿。比如家里的儿子要出门,就先把这条裤子穿上,其余人就在家里穿着单衣用被子把身体裹得紧紧的。等儿子回来以后,女儿想出门了,再把这条棉裤换上,轮到儿子在家里裹被子,如此这样循环往复。
北方的冬天是很冷的,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三十度,人们在冬天基本上没事干,几乎整个冬天都窝在家里。所以,才会出现这种一家人同穿一条裤子的情形。
因为贫穷,上学就成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大部分孩子只上完小学就辍学了,他们觉得只要能认识几个字、能计算简单的加减乘除就满足了。所以,能上到初中那绝对是十分稀有的情况。而父亲却是稀有中的稀有,父亲不仅上完了初中,甚至连高中也上了。当然了,父亲的高中基本上没有学到知识,那个时候,人们还是以劳动为主,父亲虽然是高中生,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帮学校干活。至于书本知识,很少有研究的时候。父亲与初中生唯一不同的就是,多拿了一个毕业证。
后来,父亲生下了我,当我长到十多岁的时候,父亲经常对我说:我那会真不懂事,为啥就不好好学习呢?父亲的这句话虽然是对我说的,但更像是他的自言自语。父亲因为没有考上大学,一辈子在农村种地,连外边的世界是什么样都没有见过。相反,父亲有一个弟弟,也就是我的五叔,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最终考上了中专,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去了。
父亲给我讲他弟弟离家的那一刻,心里十分高兴,似乎他自己也考上了中专。
正是因为弟兄俩巨大的反差,父亲就经常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可是,农村人毕竟见识短,父亲只是口头告诫我要好好学习,至于怎么学,父亲也不知道。但是,父亲还是有自己的方法,他不会教我,就和老师沟通。
老师会经常把我在学校的动态反馈给我的父亲,并告诫父亲在家怎么教育我。一来二去,在父亲和班主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竟然对学习开窍了,学习成绩有了极大提高。所以,我就经常认为,我在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思想转变是和父亲有很大关系的。
父亲怕我的成绩掉下来,就经常和班主任老师沟通,这种沟通既有语言上的,也有物质上的。
每年的中秋节和春节前夕,父亲就会挑一个寂静的夜晚,一个人提着一个鼓鼓的小包往老师的家的方向走去,小包里边具体装了什么东西,我一概不清楚。晚饭过后,父亲就出门了,一直到很晚才回来。父亲回来的时候,那个小包就像被车轱辘压扁了似的,甚至还没有我的小学语文课本厚。
我问父亲和老师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父亲从来不告诉我。但是,我的学习成绩却因此一年比一年好了。
我虽然出生在八十年代,但是农村的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习还不是很重视。能像我父亲这样和班主任老师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讨论我的学习成绩的家长真的不多见。所以,我经常这样评价我的父亲:父亲的眼光很超前,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情,可以预测到未来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也许,那两年以劳动为主的高中生活使父亲比同村的其他人有了这样的优越感,看问题也更独到。
我在这里感谢我的父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