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考上了高中。我们县城最好的高中----洛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具体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地点却记得很清楚。那是从家门出来和村里唯一交通主道的十字路口。
路口上,母亲和我一起等着公交车,我背着红黑相间的书包,包里装满了刚从锅里蒸出来的白馒头,只给我的作业本只留下了那么一丝的缝隙,让它在里面挤着。
当时我是那么的抵制这个行为。为啥别的同学上学只装一天的馒头或者饼就行了!而我却要背满一兜半个月的干粮。我叫它干粮因为我不喜欢每顿都吃,我也想吃完自己家带的,尝尝食堂做的馒头。食堂的馒头看上去是那么的诱人,那么的光亮,那么的让我渴望。若干年后当我考上大学了,没有了于父母半个月见面的机会。每次和他们通电话,电话将要挂断的时候,父亲母亲总忘不了那句话:在外面不管吃好吃差,吃饱都中!我这30年吃的最多的就是馒头。高中时光那会我认为那是“累赘”一样,恨不得赶紧吃完;到了大学我敷衍那句“吃饱都中”;到后来30而立,我为人父母,需要了自己给孩子喂奶和扶养,才明白了:吃饱才是父母心底最大的责任体现,那是我来到世界,面对一切的基础,是我开始生活,改变生活,甚至改变家族的根基!
当时作为理科的我,满脑子的是:塑料在高温下会产生有害气体.......还有书包的橡胶东西和热腾腾的馒头会气什么反应,万一起反应变出什么有毒气体.......
每次走的时候嘴里抱怨母亲为啥不早点蒸出馒头,放冷了再放进去。她仿佛总是掐点3-4点左右开始做,忙活半个小时,蒸半个多小时,出来了,5点左右我该走了,馒头刚好出锅。背上馒头我的后背都是热烘烘的,加上天气的炎热,那叫一个酸爽....路上我就和她心里堵气,上车之前不和她说话。
那一天,晴空万里。公交车在我耐心的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来了。我站起来背上书包,母亲却没站起来。在我挥手坐车的时候,我还是用余光扫了一下蹲在地上的她,没看得清她低下的脸颊,却看到了一大滴雨滴一样的东西掉进了厚厚的灰尘里。在这晴空万里的炎热夏天,我用排除法立刻猜到了答案:那是她的眼泪!她哭了!本是温情一幕,可悲的是,我一点不理解那是什么情况,一点不懂的“心疼”人,或者“怜香惜玉”。多年后,我让身边的人为我掉过不止一次眼泪,他们说起来都是那么的委屈和伤心,那么的难受和悲痛。而我知道:大都抵不过那一滴泪的重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