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共读书目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由四川大学文学教授芒子主讲,作家/历史文化学者宋石男老师(撰稿),二人是夫妻,足以看出特别默契。
导读课上宋石男老师说“读文史哲是因为我们是人,其实归根到底是想理解人,历史是增加人们的理解力,文学是增加人们的感受力,哲学是增加人们的思辨力。”
从哲学到历史再到文学,每个月的共读会篇目仿佛在带我们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穿越,同时也是一次又一次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苏轼是我跨越千年的精神偶像,我一直崇拜他诗词文章书画等方面无与伦比的天纵才华,以及在颠沛流离的人生中依旧能够活出真实的自我,活出大自在的精神特质。
大家都知道倡导古文运动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三父子都在其中,其中以苏轼成就最大。这一次重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对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十年前读苏轼,只是单纯地喜欢他的诗词文章,以及其中流露出来的那种乐观和豁达。就像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所表露的对所谓“闲人”的自嘲,其实是一种能够超越逆境、看淡生死的那份闲适与从容,这是一种内在强大的独特精神气质,外在的环境无法限制你,对你而言,美无处不在,哪怕在泥泞中也能开出花来。
但是现在重读苏轼,才发现自己理解太过肤浅。以前常常觉得苏轼身为天才,颇有艺术天分,未必有政治才能,这一次细读才发现他其实在政务方面有治理一方的才能,只是不愿意一次次卷入党争才屡次争取外放,海阔天空,何处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呢?如果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就不会再是我们所喜爱的东坡了。他只是在浑浊的时代保持着一份不容于世俗的清醒罢了。
美国哲学家尼布尔曾说过“我们需要上天赋予我们勇气,去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再赋予我们力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然后再给我们智慧,去分辨两者之间的区别。”
认真反观我自己,其实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份反思和辨析的智慧。吃一堑,长一智,当我们经受苦难后,要有足够的反思能力。对生活有些改变,有所坚持,才能配得上所受的苦难。我们应该改变那些浮华的,轻佻的,有害无益的东西。坚持那些属于自己本质的、唯一的东西。
做自己说起来很简单,难得的是始终如一坚守初心做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