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年轻的时候读书不明白这个道理,犯不少尴尬的事情。会迷信书单,某社区推荐的,大神推荐的,书评家推荐的之类。或许他们推荐的是某专业领域的经典著作,这目的如果是获得专业知识补给,那的确是高效率的,因为他让你避免读了烂书,让你觉得投入后一无所获。
但是凭借什么样的标准,这些专家们权威地把这些书分类成为好书、烂书?如果依据专业知识的话,那是否太过教条主义?而当你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一栏书单,是否就已经正在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
某个午后,停下手工的活儿,少女阅读,你来了,抬头看看你。我当然也推荐阅读经典,因为经典书籍的信息大,创作技法高超,论据案例翔实,重复读,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不同阶段年龄段阅读,有些还真的挺受用,就是他有那个现实指导意义。
但是怎么去定义一本烂书?或者怎么筛选自己,避免读到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
专家推荐,书是好书,经过时间的检验,但是不是适合自己?你能说一位大着肚子的孕妇正在阅读一本孕育的书,能说这本书是烂书吗?这是一个挺感人的事件,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即将诞生做着准备。但是这本书不会出现在专家推荐的什么经典书目栏里。
什么是教条主义?
科学之美,在意识形态。艺术之美,在直接感官。我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某位友人发个图,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的图,很复杂的一图,还有坐标和曲线什么的,反正没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人是很想直接刷过去。它讲的意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读书越多的人,如果被概念绑架了,或者失去应用的训练,本身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意义是让你更懂生活。鲁迅先生说,要擅长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一个人如果能尽其所能,全力以赴地生活,即使他大字不识一个,又有什么关系。例如老干妈的创始人,她没什么文化,也不懂会计,但怎么算账门清,因为她向生活学习。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越是高深的理论,如果能讲给10岁小儿,他能听懂,那才是说明,你真的读懂了,消化了,会比喻,会内在化了,会运用自如了。但是现实里,许多高文化学位的人,似乎如果不讲得高深莫测或原文搬照,似乎对不起曾经自己付出过的努力一样。但这是对倾听者的不尊重,真正有文化素养的人,会根据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尽量用对方的语言来表达,切换自己的频道与对方一致。而不是指责对方,你听不懂。嘴角勾起一个优越感的微笑。ok,这个人将来也是要把自己废掉的。恭喜他、她获得当废材的资格。
暂时忘却窗外的精彩,借着窗帘缝隙的光,少妇闲情逸致地手捧书本。这个现象很多,但也许有些读书人并不是故意的,学了一个学科,自己就像会不自觉的用这个学科的语言。没有相同的知识背景的人听,自然会不时紧缩下眉头。《人类简史》这本书火,作者是历史学家,但是世界上不只有他一个历史学家,但是他愿意用最朴实的语言,来向读者展开关于历史的一些理论和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位有涵养的读书人。
知识就像一个圆圈,圈子内是已知的,圈子外是无知的,读书只是增加了这个圆的周长,让你成为一个更大一点点的圆,周长越长,可以接触未知的边长越长。越读书,应该是越让自己显得无知。
而不是浅薄的炫耀,卖弄理论、观点、专业知识。但是你知道得越多,你可以传播的越多。
学传媒的人,很会利用专业知识来博取关注,例如极端言论、带有争论性的、夸张的图文等。
畅销书,有的是包装营销的好,有的是宣传和公关能力,有的是真的作者用心编辑,用最朴实的语言来传播艰涩的理论。迎合大众口味的,你说它低俗也有可能,你说它尊重读者也对,因为它走出了艺术家一辈子走不出的——放下自我,用读者的角度来诉说,或者说,上帝视角。
嗅着苹果花香,妇女专心致志地阅读,不知不觉已经摘了一个苹果,一枝小花。大体不同学科的书,实在太多,大体分为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的、还有讲故事的书。大多数畅销的,大多是关于怎么做的书,不能迷信,这类书用心生活的人,也可以整理出一大本,只有不愿意好好生活的人,或者新手,或者极度需要在短时间内割个韭菜的人,这些书对他来说就是极度需要的,他能让你兴奋起来,过度时间又会找来另外一本,再吸上两口。
但现下国人正在丧失的一种能力,一种阅读一本无用之书的能力。这类书籍,它没有方法论,也没有告诉你为什么,或者你不知道你能收获什么?这类书,不会对你现下阶段应用产生什么帮助,但是它会增加你的精神文化沉淀。几乎没有吧,或者说很少,现在还会有人,拿出一本《红与黑》、《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这类书。
这是一个不利于文化艺术生长的时代,国人普遍不大爱好文学作品,但是大多数都会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之类这种成功学的书。即使有好的作品,会有人把它做成影视作品,节目再进行传播,即使是有的观众通过影视作品认识这本书,完阅率也是极低的。
随着科学发展,西方经管学科、心理学、物理学、材料学等这些科学学科的知识传入,教育政策的普及,我们本是一个讲国学文化的民族,现在每天开会工作,都是在讲数据,讲指标,讲试验,开始慢慢在忘记我们自己的语言,我们的文化自信开始被西方国家思想冲刷,当然这也是历史的进步,可能以后会慢慢好转,毕竟大国的崛起,目前正需要这些。
老翁读着精彩的情节,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故事内容,手指不知不觉地准备着翻书。但为人父母,我们该如何为自己小孩选择读物?未为人父母的年轻人,我们该如何为自己选择读物?科学的、经管的、自然的?而文哲史艺术等人文社科正在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90年代的那种文艺复兴的时代已经远去,未来可能会好点,当科学发展碰了壁,人们又会开始关心人文社科了。正如二战时期,研发了原子弹,引发了战争,战后重建家园的人们,开始了灵魂拷问和追思。
读书这件闲事,是极私人的。孔子说,学有余力则以从文。或许,只有当人们摆脱了现实的枷锁,有了余力,才会想起读书这件闲事吧。
如何筛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书?1、经典,与个人相关。2、无相关知识背景,可以降低标准,重在培养学科兴趣。3、用心读书,可以涤荡心灵。4、纯粹喜欢阅读而已。
最后,不要相信我以上说的,相信你自己。
你可以怀疑一切,但是不能怀疑你自己,因为你最珍贵。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但是千万不能失去的是自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