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写写吧。好久没更新,手生了不少。
娃进入高二了,竞赛退役回归课内,全力准备高考。接下来老父亲的时间就空下了好多,可以写写心路历程了。分享是美德。
先说说课内,从中考之后开始说起,这样对新高一的家长孩子会有些参考价值。
进入高中后,大家最明显的感觉是要学的东西太多,时间不够用。那种花时间去机构补课,有名师带一下的学点绝招,或者猛刷题就能练上去的想法,初中管用,高中就不太灵了。因为学校会把时间排满,你还没法取舍。这些耗时太多、效率太低的路径,时间计划上根本排不过来。当然,对总分没有较高追求的,这样做还是可以的,对尖子生肯定是不行的。
主要问题,一是知识点数量大幅度增加了。二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三是可自由安排的时间太少了。
分学科来说说吧。
首先是数学,这个可能是消耗时间最多的科目,对文理都是。对理科生,耗时第二是物理,这个明天说。
数学的知识点明显增加了。初中三年,各类基本功训练后,真正算得上知识点的就是方程函数和平面几何,真正的知识量和难度还抵不上高中的两章(函数和解析几何),其实就抵得上两章里的一两节内容。但是,高中这样的模块有十来个,而且最多两年、快的话一年就要搞完。这种速度,老师不可能等你一点点反复训练到位的。一般掉队的,都是被进度拖垮的。课上一般就是讲一下,课内同步练习教辅作为课内课后习题,然后讲解答疑,然后就准备月考复习检测了。这样的节奏,一开始跟不上的,就会越来越困难。
这里面还有一个坑,就是初高中衔接有个断层,一般初中学得不深的孩子,暑假如果不补上这个思维和技能训练,一开学就会很累。这个以前群里说过,蔡小雄有一本数学初高中衔接,手感很好,另外华师一也有一套数理化衔接练习册,偏难,都可以选用。
当然对于重点班竞赛班的孩子,初中至少高中数学要拉过一大半了,这样一个群体一起跑,一起步就会很猛,会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进度。高中是分班分层教学的,如果和身边同学进度差距太大,就会很受伤,整个学习节奏都会拖垮。所以,要清楚自己孩子定位,进入合适的班型,不能什么都想要,勉强不来,这不是鸡头凤尾的问题。
高中理科六门,一进入高中,无论什么起点,语文英语看不出进度差异,无非得分高低;化学生物都要理解记忆,学早了其实领先价值不大,除了单科竞赛生;就是数学物理,非竞赛生之间的起跑差异,影响相当大。一些中考非常优秀的孩子,进入高中就被甩开,差异在数学物理上面,语文英语再好都拉不回来。物理还可以选科避开,数学是逃无可逃啊。
作为竞赛生家长,其实说高中数学的学法是没法说的,会误导高考娃。就说说身边熟悉的非竞赛生的学法。
首先预习是必须的,不用一课一课预习,要先自己往前过一个章节,学个大概,做一点题,然后课内才能跟得上,或者说课上效率才会高。一轮预习,用书除了课本,可以用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帮助剖析一下(这个偏难,适合重点班自虐,也有简单的教材全解,比如教材帮之类,自己挑,不要勉强拔高)。或者理解能力强的,直接课本过一遍就上小题习题集(小题狂练之类,南通小题数学强烈推荐),这样最快。补充强调一下,高中学习其实最快最简单粗暴的学习方法是刷题,很魔幻吧。一开始做题不要怕错,先打个底子。如果都能做大部分全对,这书扔了换更难的,反之换容易的。总之要合适的小题题集,要选有个二三成不会或者做错的习题集,练习小题提升,快速先打个基础。
还有一种预习做法就是跟着网课预习,这个必须要能倍速听课,敢于跳着看,还要自己做习题,不然的话效率太低,而且不做题等于白学,就听了个寂寞。做题能够量化进度,是拉进度最好的方法。关键在于不要在同一个层次停留时间太长,千万不能同质化的书重复做几本,重复训练不可取,要练也是到高考卷难度再去重复训练。至于说跟着机构预习,这种效率太低了,而且计划不自由,玩不下去的,最多跟网课吧,或者一对一指导。
然后就是课上听讲,课内同步练习,课后习题,老师同学交流答疑,真正弄懂。整理错题是必须的。但是不要用错题本,整理笔记也没意义,效率太低,就是在书上做错题标记,隔一两天翻着看看就行。现在不会的做错的,过一两周都不算什么,不需要长期保存。效率第一。平时成绩也不算什么,不要担心疏漏什么,不要斤斤计较。
然后就要准备月考复习检测了。准备一本难一点的习题集,综合性强一点的,比如高中必刷题(分册,不是高考必刷题)、或者53(分册),二选一,不要重复。效率高的孩子,在平时课后,这个就实际上带着做了。如果之前小题刷得很扎实的,必刷53二选一的小题可以跳做,眼刷。但是,最后一定要考一两次,检验一下真实水平。当然学校一般也会安排,所以也不需要重复过量。
总结一下:
1.超前一个模块预习,刷小题,自学、网课或者1对1点拨。
2.课内同步练习,学有余力的带着刷必刷题或者53。
3.月考前必刷或53,二选一清掉,验收。
4.师生交流、网课、一对一等,都是指导点拨手段,不能作为主计划。
看见了吧。其实上面的计划,对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这些都需要初中的底子。效率的细节就是在一轮里分步拔高,不重复,不返工,刷题固化进度,这样才有效率。能力强的孩子,这个计划里面主动做一些减法(眼刷或者跳过一些习题),以最终能通过单元验收为标准。
双减来了,很好。
需要增加的,是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家长的规划指导能力。
减减之后,家庭需要加加。
还是那句话,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一概不负责任。
点赞吧!满50继续更新,嘿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