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4年之前,天赋型选手约翰麦肯罗成绩斐然,甚至是在当年法网决赛前夕,他已经保持了连续42场单打不败的记录,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都在等待着他卫冕成功的那一刻。
然而就在他轻松斩获前两盘,只要再下一城就可以锁定胜局的时候,他的老宿敌依然稳如泰山,甚至还拿起了球拍对着麦肯罗比起了手枪的动作。正是这一个动作彻底激怒了他,当他愤然离场,被再次劝回场地后,战况发生了惊天的逆转,最终他输掉了比赛,也终结了自己连胜42场记录。
然而至今,麦肯罗仍不承认那场比赛是自己的错,他把一切归结为当天的摄影师摘掉了他的耳机。而之前的失利自不必说,有一次是因为发烧,一次是因为后背疼,一次是因为外界对他的期望太高等等等,总之他有说不尽的理由告诉自己告诉大家,“这不是我的错!”

麦肯罗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所以他不会去训练自己,不去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管控能力,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的错误,他们只会找各种理由尝试修复自己的自尊。在他们心里始终这样认为,“如果你需要为某事付出努力,那么你肯定不擅长做这件事。”
就像我们从小就熟知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一样,是做一只心态浮躁的兔子,还是一只缓慢但稳健的乌龟呢?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做一只不那么傻的兔子,但故事却巩固了人们“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的概念,并让人们以为只有在罕见的情况下,有天赋的人失误的时候,后进者才有可乘之机。84年那场法网失利后的约翰·麦肯罗,也正是这样想的!
那些令人熟知的故事,把事情变成了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你有能力,要么你付出努力。所以我们总会赋予英雄们非凡的能力,就好像乔丹天生就会打球,毕加索一出生就会画画一样。
然而真正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想法却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他们来说,即使是天才,也是要通过努力才能达成的。就像我们常说的,“伤仲永”,正是成长型思维最好的佐证。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写到,金溪有个姓方的人家,世代以耕田为业,孩子方仲永长到5岁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能吟诗作对,被乡人传为神童。从此以后,花钱求诗歌的人络绎不绝,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带着他四处赚钱,不让他学习。随着他慢慢长大,才能也渐渐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了。

一个有天赋的人,安于现状,也会变得碌碌无为,那么普通人呢?无论是拥有哪种思维模式,失败都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但我们不应该让它对自己下定义,因为它只是一个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
伯纳德·卢瓦索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厨师之一,他是“新式烹饪”的发明者之一,并且还是一名企业家。除了拥有米其林餐厅,他还出版了许多烹饪书籍,拥有一条冷冻食品生产链。在外人看来,他是一名妥妥的人生玩家。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只是因为在2003年他被一本美食指南扣掉了两分,谣传他的米其林餐厅将被降级,尽管最后餐厅没有降级,他仍然被“失败”的恐惧笼罩,不堪重负自杀了。
如果他能够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来面对扣掉的两分,那么结局将会是,潜心研究,奋起直追,给看不起他的人狠狠一记耳光。然而作为一个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外界降低评分的举动,让他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义:失败者,一个风光不再的人。
于是他的世界崩塌了,失去了第一的位置,让他们所谓的特权不在了,荣誉不再了,自尊也不再了。
为什么固定思维模式的他们不能努力翻盘呢?明明他们曾经那么优秀,甚至在他们所谓的失败时刻也比一般人的起点要高得多。那是因为努力会贬低自己的价值,如果努力后还是失败了,他们就再也找不到任何借口来掩盖自己失败的事实。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也可以很优秀,但前提是在什么都没有发生之前。如果能够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的天赋高人一等,有各种理由保护自己的自信心,那么他们就能够一直优秀下去。
但现实总是很残酷的。
即使是英勇的王子,杀掉了龙,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盛大的婚礼过后,他们会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事情越来越多,龙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出现在了我们的生命里。
如果你只能原地打转,那么你永远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远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