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我奉为圭臬的意识,都是且只能是我思考与实践结合之后的意识。
它不能是别人告诉我的,老师、父母、上司、同事都不行;它不能是我从某本书上看到的,标题党爆文、新闻、时事分析、哲学或政治学书籍都不行;也不能是影视作品告诉我的,不管这部作品多么伟大,有多少人歌颂它。
因为我的意识决定了我的存在,这么重要的东西,它必须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各种考验,而不断地思考审视和行动自我实践是最好的考验。
我说的是意识,而不是某一个观点,某种认知,某个习惯,这些都是浅表的东西,它们体现的都是外在的我,而意识,是内在的我。我拒绝口口相传、书籍电影的意识灌输,是告诉自己:我依然会敏锐地觉察到这些意识,既感受到 其震撼,更与我已有的意识和经验做比较,而不是自己“好像受到了影响”、“好像领悟到了”的感觉。觉察到这些意识之后,让它们与我过去的经历和经验匹配,如果我确信这些就是我要坚守的意识,那我再去接受。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思考。我有太多太多机会来知道各种事情,我也太明白缺乏自主思考和实践只会让一切停留于表面,让一切行动和努力都回退。
我从审视自己已有的意识开始。我有很多意识/观念,它们从哪儿来?是谁给我的?是不是我自己经历验证过的?依照这样的意识观念去生活,我快乐吗?我能更好地利用我的能量创造价值实现自我吗?
首先,我之所以以自己是否快乐、能否创造价值为判断标准,这也是从别处得到的意识,但我在思考之后认为,这是我绝无仅有的标准。因为我做不了别的什么事,我只能选择让自己快乐,运用自己的无限能量创造价值,从而自我实现。我以前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但我经历过很多事之后,知道这个判读标准是我的标准。
最近自己比较强调诚实和输出。这两点其实是我过去一直在经历又一直忽视,而小师父反复强调之后我烂熟于心决定实践的。关于诚实这件事,我觉得自己已经想得很清楚了,也写得很明白了,这很好。前几天我只是嚷嚷着要输出,但我还没有好好想过:我为什么要输出?为什么看完一本书要写读后感呈现自己思考的结果(这是小师父说的),不写可以吗?读完之后就把书扔到一边不好吗?
关于输出这件事,先是在成长会,S君天天强调输出倒逼输入,把这个理念翻来覆去地讲,给我们强化。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get到了,于是就去做。现在来看,其实那个时候我也没懂,只是一知半解,没想明白,只觉得,你说得对呀,那我就照做好了。这里插播一句,我总以为我们要在想清楚所有事情之后才要开始实践,而实际上,即便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我用心去做事,那段时间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行动是一件从来没有门槛的事,不存在“你要先...,才能...”这种事。再之后就是小师父在BVM讲的“我所有的进步和我取得的一点点东西,真正只来源于我不断在做生产型的工作(指写作、做事和产品)”(小师父的表述可以说是很谦卑了)。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整个人都跪,输出也好,生产也好,创造也好,用最浅显的话来说,不就是做事吗?看书学习会给我“我在成长我在进步”的虚假快感,而扎扎实实地做出些成绩,在现实生活中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快乐,带来价值,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我只是意识到自己有这样一个倾向:沉迷于读书的感觉,仅此而已。这种感觉的负面在于,我会放弃思考,这是最糟糕的部分。输出做事就是说,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会有意无意地push自己思考,而这种主动发起的思考是最能推动成长的,这也是没读过多少书但一直在做事解决问题创造的人,和读了很多书但不行动不输出的人之间的最大不同吧。我过去不明白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现在我明白了。
再回到读完书要写感想这件事。抛开一切标准不说,一本书给自己带来的各种冲击和震撼,各种美妙的感受,若不记录下来,岂不可惜?另一方面,记录心得,不断思考,同时不断拉伸思考的维度,这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成长。有一个教训,前阵子读完《能断金刚》和《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这两本书之后,我就撂下了,虽然觉得讲的很好,虽然觉得很有道理,但对我来说仅此而已,我没有照做(像以前一样)。11月份讲了财富课,小师父时常在群里就大家的财富问题以这两本上的观点来启发引导我们,然后我才知道原来自己读的有多浮躁,《与神对话》第一卷也是。而我静下心来思考,我读书,确实也对自己成长进步有要求,倘若读了这些书,知道了这么多这么棒的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却还是穷困潦倒,那岂不是太悲惨,那就真成了“有才华的穷人”(这里“才华”和“穷人”的定义不再引出),我不会再这样了。
所以,我会更加认真地来写每天的文章,继续认真深入地思考输出,不断地创造价值,不断给自己带来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