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吟

作者: C君诺 | 来源:发表于2020-12-27 12:40 被阅读0次

    文/君诺

    岱岳中天立,齐鲁坐北南。
    济汶双河下,长城断续巅。
    先民兴祭祀,神柱可通天。
    禅地多循道,帝王封宇寰。
    诸侯方领地,望秩与山川。
    墨客欣留笔,文人爱赋篇。

    六龙穿万壑,涧谷自生风。
    绝巘飞流酒,空鸣入矮松。
    万里晴川目,天门一望穷
    层层云雾外,驾鹤羽人逢。
    凌绝入天街,看峰不是峰。
    停足沾云帔,举手听风声。
    古今多少事,藏与人山中。
    回首十八盘,长跪老妪翁。

    凭峰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峰小皆云下,嶙峋不可攀。
    努水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晞云聚四海,翻滚越青峦。
    千重凡尘下,几人肯是仙。
    神仙皆自隐,万象始人间。

    注:长城,指齐长城。巘(yǎn),指大山上的小山。

    “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泰山因其气势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

    周统天下后,周公(姬旦)领鲁地,姜尚领齐地,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六朝任昉《述异记》记载,盘古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形成中华大地骨架,这也为后来“诸侯领地,望秩山川"的政权架构提供了依据。

    诸侯各领地,望秩与山川

    因为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中国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登过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汉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汉光武帝(56年)、汉章帝(85年)、汉安帝(124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则天、唐玄宗(725年)、宋真宗(1008年)、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泰山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do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