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月

作者: A超然燕处 | 来源:发表于2019-09-14 17:38 被阅读0次

     千百年来,一轮明月,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的不世之功,那“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慨叹,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迈,治愈了多少不得志、不得爱的郁郁之人。对月而歌,尤其是中秋咏月,也成为历代文人的命题之作,因此古人将“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视为生活的两大憾事。

    己亥中秋之夜,大雨滂沱,岂是云遮月,连摆供拜月、看花闻香也是不能的了。幸而石友邀约一聚,于八月十七畅谈红楼中秋,便一边听蒋勋先生的《细说红楼》,一边翻看《红楼梦》有关中秋的细节,才使得今年的中秋略有宽慰。

    《红楼梦》共写了三处中秋,每次都预示着命运的转折。

    开篇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就写了发生在江南姑苏阊门外的江南人家的中秋。是日,“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贾雨村口占一首五言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甄士隐感其情怀,倾囊相助。贾雨村豪兴勃发,连夜赴京赶考,自此命运陡转。

    书里的第二次中秋节在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只是一笔带过,节后不久秦可卿就病了,病情急转直下,最终撒手人寰。但秦可卿提出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警告,贾府无人领会,开始走向末路。

    第三次,在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细致的刻画了贾府中人是如何庆祝这一团圆佳节的,也是曹翁着意渲染的最后的繁华似锦。古时中秋馈赠瓜果之俗,戴孝人家不得过中秋的讲究,还有“朔望之礼”,以及“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规矩,都在曹翁的笔下而变得鲜活起来。贾母与子孙们在凸碧堂说笑品笛、强颜欢笑,黛玉和湘云偷偷溜到凹晶馆联诗,然而,从充满节日气氛的“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媛”,不知不觉间就过渡到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悲金悼玉的气氛,引出了贾府被抄家的悲惨结局。

    因为聚会以最后一次中秋命题,所以就着意看了第七十五、六回,结合蒋先生的讲述,对这部伟大的著作中的中秋礼节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团圆之礼

    中秋,重要的是阖家团圆,人丁兴旺。“贾珍夫妻至晚饭后方过荣府来。只见贾赦、贾政都在贾母房内坐着说闲话,与贾母取笑。贾琏、宝玉、贾环、贾兰皆在地下侍立。”其中贾政正在海南出长差,中秋日也是特地赶回家来,可见中秋团圆在一个家庭家族中的重要。就连桌椅都是圆形的,取“团圆”之意,以成全这场最后的盛宴。

    感恩之礼

    中国古代是个农耕社会,很多节日与农时有关,中秋时节正是收获季节,为了感恩天地赐予要施舍他人。“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交代了八月十五馈赠瓜果之礼,西瓜月饼寓意团团圆圆、甜甜美美之意。贾珍就让尤氏将准备好的月饼西瓜,在节前分给族人、奉给贾母,贾母也会将酒、月饼分享给吹笛人,以示慈怀。

    朔望之礼

    “次日一早起来,乃是十五日,(贾珍)带领众子侄开祠行朔望之礼。”按封建礼制,农历每月的初一与十五这两天都要向父母请安问好,中秋还要到祠堂祭祖,感谢祖先的庇护。

    拜月之礼

    待到月上柳梢,家宴之前,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必得由家中女性长辈率领,于月光照射之处,祭祖拜月。

    禁忌之礼

    贾珍吩咐:“咱们是孝家,明儿十五过不得节,今儿晚上倒好,可以大家应个景儿,吃些瓜饼酒。”原来按规矩,服丧期间,过节不可在正日,只能选在节前节后。

    赏月之礼

    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赏月不仅要登高,还要击鼓传花,“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到谁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合家不分长幼,说说笑笑,一派热闹。可见贾母是个极会玩的人。不仅如此,还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遂从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传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

    这样的中秋盛宴,在现在快节奏、少子化的社会,已经绝迹了。不仅年轻一代不屑这样极富传统的家宴,就是我们“60后”也少有人知道节日习俗,及其背后蕴含的祖先智慧。

    今天,读了《红楼》,问了度娘,将中秋佳节的一些习俗记录下来,以扬弃的精神对待,传承那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不合时宜的陋习了解便好,以启自我,聊慰平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之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ea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