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汉纪14.卷22
2018.9.27
前98-前87
主要事件:巫蛊之祸,戾太子事件,武帝去世(罪己,托孤),立刘弗陵。
~~
求仙问道。晚年求仙多不应验,渐渐不再相信方士怪语。
~~~
对匈奴作战
汉将李广利,路博德,韩说,公孙敖。这次战役因误认为投降的李陵在教导匈奴军方,武帝诛李陵家族,这是对李陵的又一重创。
~~~
巫蛊之祸
公孙贺子公孙敬声犯事,欲捕阳陵大侠朱安士赎罪,这个朱士安告状敬声埋巫蛊诅咒皇帝。皇帝晚年求神问仙,是相信这种无稽之谈的,被鬼怪一说混乱了思维。皇帝非常忌讳这种诅咒,一怒之下处死公孙贺,公孙敬声,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伉。拉开巫蛊之祸序幕。
江充,曾得罪赵王刘彭祖的太子刘丹,使其被废。但武帝见他长相不凡,奇装异服,和他说话也高兴,所以就委以重任,专治皇亲国戚近臣中不守规矩的。这是武帝的用人不当。
太子刘据,性格温和谨慎有仁义之心,和武帝穷兵黩武的个性相反,武帝越不太喜欢他了。但是武帝还是明白将来要传位于他,刘据是守江山的合适人选。江充这个纠察队长有一次和刘据起了一点小矛盾,害怕将来武帝去世,自己被刘据诛,就制造了巫蛊之祸。捏造事实诬陷太子。此时,太子和武帝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中间隔了不嫌事大煽风点火的太监苏文,来传递不可靠消息。太子被逼太急,先发制人,诛杀了江充。那个事件当中,太子和皇帝之间信息是不能互通,甚至扭曲的,皇帝听谗言认为太子就是在造反,太子由于害怕,发动民众,和武帝派出的丞相兵对抗,后来出逃。这次事件皇帝诛杀了很多人。卫皇后也自杀了。事后许多臣下恐惧,不知所措。有人上书理清了当时的情况,武帝才有一点点醒悟。也许他并没有完全相信太子的无辜,也许是要面子,皇帝没有及时下达赦免令。因为这个时间差,太子在民间还是被追查了出来,导致太子和太子的儿子们自杀,其实太子应该更勇敢一点,如果能面见皇帝说清楚,不是比自杀更好吗?
这个事件没有胜方,江充不给别人留后路,也就断了自己的后路。太子被恐惧支配做了错事,导致身死。皇帝被怒气支配做错了事,悔悟太晚,失去了儿子。所有进献谗言的帮凶,一开始领功,后来都被正法。最无辜的是那些脑子清醒却被糊涂皇帝错杀的臣子,暴胜之,田仁,任安,伴君如伴虎,不仅要有好脑子,还要有好运气。
再后来有个田千秋,上书说父子之情。武帝才真正悔悟,为太子平反。
晚年因为自己的独断,失去儿子孙子,武帝开始悔悟。反省自己一生干的事情,不说功绩,只说自己给天下造成的愁苦,这种反省是戾太子事件的自然而然的产物。
武帝一生,居功至伟,凭一己之力,开拓子孙万代之福。同时也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一生,他的晚年罪己诏,虽然说于事无补,但在人性上还是回归了不少。由于这个转变,国家政策也引导资源流向不同的方向,从此后更重视息民重农。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资源有限时,目标是最重要的导向。皇帝的风格气度像花香,不同的花香,吸引不同的蜂蝶。
~~~~
李广利投降匈奴
因言获罪,他私下与亲家丞相刘屈牦商议立自己外甥昌邑王为太子,这话被人听到,传到皇帝耳朵就变成了李广利和丞相诅咒皇帝。皇帝诛杀刘屈牦。两家家人都下狱。这时李广利正在外打仗,听到噩耗,感到恐惧。(武帝就是一个让所有臣子都诚惶诚恐的皇帝)李广利本来已打胜仗回朝,但是为了将功赎罪,便孤军深入匈奴,最终兵败,投降匈奴。李广利家也被族灭。
李广利之叛,自己有小算盘,没错,可以算计,可是他面对的是一个独断专权的皇帝,眼里容不得沙子,聪明的做法是亲情让位于皇权,学学卫青。
~~~
托孤
武帝的几个儿子,最喜欢小儿子刘弗陵。武帝心思深远,立刘弗陵为太子,就赐死了其母钩弋夫人。避免吕后再现。
托孤大臣,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这几位,主要霍光主事。
~~~
司马光评价: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分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
这些优良品质是武帝能成为一代明君的必备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