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模式是一种思路,也是一种方法。小秘认为,模式化有助于公文处理和阅读,更有利于初学者进行公文写作,正所谓,初入公文“门”,还需倚“门”行。
一、寻“门”而入
公文写作入门,是从无到有,从不懂到会的过程。当初学者遇到不清楚格式、不清楚套路、不熟悉业务工作和写作内容、不知道从何下笔等“拦路虎”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在形式规范上着力。
每种公文都有各自的特点,如请示、批复、报告、讲话、汇报、简报、信息等,各有各的格式,各有各的语言要求,写作者要熟悉各文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报告和讲话同为会议所用,但由于讲话者的站位不同,写作要求也大不一样。公文写作者要深层次了解各文种的基本要求和适用范围,熟悉版头、主体、版记等各种要素,掌握各文种的体式规范和要求,以便写作时能够“量体裁衣”。
(二)在思维逻辑上着力。
文秘人员经常遇到不知如何着手的困局,找不到公文写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种情况往往是思维逻辑上出了问题。要想破局,还应从基本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入手,注重培养“问题”意识,养成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习惯,这对文字工作者突破写作围城颇为重要而有效。材料的框架“立”起来了,每部分的具体内容也就大致确定了,一篇公文的大致模样也就基本形成了。
(三)在文质合一上着力。
一些公文文稿篇幅不短、材料不少,但却工作思路不清、思想观点不明、针对性操作性不强。这样的文稿缺乏对工作全面、真实、深刻的反映,针对性不强,实用价值也不大。要破解这些难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其一是把一般要求内容尽量明确,言词力求精短,传达上级最主要的精神和最想表达的思想,说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其二是把上级精神细化。着眼本单位实际,找出本单位的特殊性,对上级精神作深入解读,使其个性化、具体化,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办法措施。其三是对一些全局性的问题,一时可能拿不出具体的办法,但也须提出方向和思路。
二、倚“门”而歌
公文胜在格局。格局是眼光、胸襟、胆识的综合体现。所谓一览众山小,胸中有千山万壑,只有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若观火,笔下才能气象万千。公文的格局首先表现在公文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方面,其次是反映在公文的布局上,最后是表现在公文写作的章法上。虽然已经破“门”,但从“登堂”到“入室”,公文写作者还将要遇到一些“坎”。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写作者已经熟悉了基本的写作规律,也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功底,但还是会遇到想不透、悟不深等问题。好的文章不可复制,但好的思路却可供借鉴,可以倚“门”而歌。
(一)仿“师”。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初学者要善于模仿“各地同行”和“自己前任”的写作方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知白守黑”,这句话对学习公文写作也同样适用。一篇精品文章,无论是思路、框架、标题,还是切入角度、论述方法、思想观点等方面,都是精准到位的。精品公文处处闪光,可以从中“悟”出写作公文的道理,借鉴文路,效法布局,学习技巧,脱化精华,为我所用,不失为公文“出彩”的一条快速路。仿“师”他人的文章,应着重围绕“写什么,怎么写,好在哪里”等问题进行分析领会。只有真正读懂了他人文章之“好”,才会对自己写作有所帮助。反之,文章再好、读得再多,对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作用也有限。
(二)仿“形”。
“像不像,三分样”。学习公文写作,仿“师”优秀公文,如果能够弄清范文的总体布局和每一小段具体结构,特别是能够区分一个文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特点,就离写出“像样”的文稿不远了。在学习借鉴过程中,不仅可以对某些经典的语言和材料进行“移栽”,甚至还可以对整体结构进行“移栽”,做到“形似”,最终达到“移花接木”的效果。如,借用某些文件、领导讲话、会议精神等相关内容,作为文章结构的主“元件”,打下“墙基”,继而结构成篇。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针对性。
(三)仿“神”。
当代书法学者邱振中先生在谈到书法欣赏的经验时曾指出,“通过这种观察,阅读别人的评价,加上自己的感受,把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比较,玩味,慢慢地,你就会获得一种欣赏的经验。这是学习、欣赏书法时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他谈的对象虽然主要是针对书法学习,但对公文学习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公文模仿写作,也需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模仿分为借用和仿拟两个层次。借用不能只是照搬他人作品的语言形式,而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赋以新意;仿拟尤其要注意创新,要把他人的作品的“神”融化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例如:上级部门召开的重要会议,往往是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主要目标任务,为本单位工作明确了方向。在撰写本部门的贯彻落实会议材料时,就应摘取上级会议的主要精神,将本部门工作与上级指示要求有机结合,这样既提升了文章的高度,又突出了贯彻落实的针对性。
三、破“门”而出
公文写作有定式而无定法。“仿”是熟悉基本技巧,解决“不会写”的问题,而要“写得好”,还需“创新”,敏于从“千篇一律”中捕捉“千变万化”,破“门”而出。
(一)理念上求新。
想人所未想,道人所未道,这就是“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止境,理念更新必须与时俱进。文稿立意是全文之魂、通篇之纲,立意的好坏直接决定一篇文章价值的高下。有人曾说,公文文稿不是写出来的,更多的是想出来的,因为只有想得到才能写得出,想得对才能写得准。从实处着力,从小处开口,从新处落笔,往深处开掘。
(二)题材上求新。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面对信息海洋,要善于概括和提炼,精准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同时,要注重创新不拘定势,对一些反映大事要事的公文,不能只是简单“Ctrl+C”和“Ctrl+V”,要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最有价值的“料”和最能体现本部门工作特征的“货”,从而写出既有时代高度,又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有价值的公文。公文写作者要有捕捉问题的敏感意识,善于挖掘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题材;要有捕捉被人忽视忽略的重要事实的发现能力,能够寻找到认识问题的新视角,从而提出不同于以往、不同于他人的新见解。
(三)结构上求新。
公文的整体结构需眉目清楚、层次井然、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在框架结构上,一些重要文体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程式,有了一定之规,但在具体写作中,有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突破常规。比如,汇报工作,既可以按通常习惯,先介绍工作开展的经过,再介绍工作的结果(效果);也可以按照反向的思维习惯,先介绍结果(效果)再介绍取得效果的做法。两者比较,后者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更具有吸引力。
(四)表达上求新。
磨练文字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公文承担了以文传令、以文载道、以文辅政的重要职能。所以,公文语言运用要准确规范、鲜明深刻、入情入理、浑然天成。讲问题推心置腹,使人心悦诚服;提要求晓畅明了,使人能够由衷接受。眼光聚焦、文字聚力,文内之言文外启迪,力争达到令行禁止或者“药到病除”的效果。同时,要多到群众中去,到实践工作中去,提炼鲜活的语言,创新文字表达。概言之,公文的文字表达既要顺理成章易于“讲”,又要条理分明便于“听”,还要深入浅出便于“看”,开拓创新宜于雅俗共“赏”。
由于平台审核机制变化,很多精彩的写作技巧和公文原文只能以提纲呈现,若需要全文,您可以进入大秘代写网(公@ 号)。如果您需要一篇高质量原创演讲稿也可以让我们安排一名高手写作老师为您私人定制哟。
(如果有的童鞋对文字材料质量没有要求或要求不高,请绕道哦!!!)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