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音乐之家”的一点文字
距离音乐之家的入口,不到十米,遇到了几位熟悉的陌生人。说是熟悉,大家都在一个群里。说是陌生,我相信大部分都叫不出对方真实的名字,又或者我与其中的大部分人,只有一两次见面的缘分。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征:热情。与品茶、棋牌相反,他们选择了这种快乐。热情与快乐,但很快成为了这群人的属性。与他们相识,渐渐地也被他们的热情快乐相渲染,脚步也越来越多地向他们靠近。
我喜欢这群人的心态:年轻。
听郭永生先生的大提琴讲座,于我,只当是涤荡心灵。连高八度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我,于音乐,彻头彻尾的门外汉。听音乐,于我,只是尽可能用听到的音乐,在头脑中勾勒出图像来,如能达此,便是乐事。
帅气的主持人上台,第一次听到关于“音乐之家”的简单介绍。对于这个组织,我不远不近地跟着,时间,于我,并不是那样充足。主持人的开场白,让我知道了一个数据,每周大约平均两到三次的演出或者讲座。包括音乐、舞蹈、剧目、诗歌等等。这需要相当的人力,无论是组织者,还是演出者。在这里,基本都是公益场,参与者也基本都是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寻找高雅与快乐的积极分子。
累,但是乐在其中。
扭头看看刚刚在门口遇到的那几位:秋韵、五多、花花、千千等等,现在都坐下来当听众了,热情的陈老师还在身后忙着给一位带小朋友的观众解说,大约是要小朋友遵守规矩吧!芊芊蝶舞,一袭浅蓝长裙,外置白色透明纱装,注目台上,抱臂聆听。这几位,尽管不是全部,但都是核心。正是有了他们的热心与坚持,让我们,有了近距离欣赏高雅艺术的机会。
台上,郭永生老师的大提琴讲座开始,老师的声音柔和、低沉,态度可亲。(据悉,这可是位“大腕”级人物。)关于音乐或者是大提琴的认知,我基本上等于零。好在,郭先生的讲座应该说也是普及版。最让听众中意的,莫过于他的大提琴演奏。
从去年六月开始,到现在一年多时间,大约欣赏了五十余场的演出,音乐会也聆听了十余场吧!乐器,在演奏者的笔;音乐,是音乐家的文字。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我们可能听不出音乐里的故事,但是却可以听得到音乐里的旋律。
同时,我渐渐的了解到:每首曲子,一般情况创作者下都会把一个前提故事演绎在其中。比如郭永生老师的大提琴与刘艺老师的钢琴合作的《牧歌》,演奏者轻盈的指尖,在琴弦、琴键上流畅的弹奏,变幻的指法,如同一名年轻女子在欢快的舞蹈。伴随着音乐,画面在蓝天白云间展开……一望无垠的草原,潺潺轻歌的溪流,岸边一俏丽的女子迎风而立,头顶的沙巾与长发在风中飘扬,女子的目光迷离,痴望远处,一匹高大的骏马正飞奔而去,那马背上矫健的背影,可是她心中的情郎?……
再如《西北民风舞》,我听到的演奏,慢慢地变成了一篇短短的故事。如果音乐可以按比例分段,大约第一个五分之一节,我听到了生命的沉重;第二个五分之一节,我听到了恋人或者弟兄或者母子的离别(个人内心倾向于恋人分别,有一种纠结在其中,但是又不得不离);第三个五个之一节,我听到了奋斗与拼搏;最后两节,我听到了欢快、轻松与成功的喜悦。
又如《辛德勒的名单》,我听到了无奈的绝别,生命的脆弱,流淌的泪水……悲伤,通过大提琴的凝重,传达出对于人生的厚重与社会特别是战争的反思……
总感觉艺术家的人生,与普通人的人生并不太相同。主观的判断,他们的生活更为纯粹。我喜欢读艺术家的眼睛,不管年纪多大,他的眼睛似乎永远清澈。而大部分如我一般的普通人,过了而立之年,或者不到,眼睛就开始变得浑浊了许多。也许,用“赤子”来比拟这些艺术家并不为过。老子最喜欢的莫过于水与婴儿。而纯粹,让婴儿的眼睛在成人的世界里得以延续。
孔二爷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沉醉于美妙的音乐之中时,时间的流逝便非常之快。似乎只是刚刚开始,但是却到了落幕的时间。
感谢音乐之家送给我,这样一个美妙的周末。
感谢郭、刘两位老师的精彩演奏。
感谢各位热心的组织者。
为您们加油、喝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