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些主动或者被动的原因,微信上加了很多其实不曾认识的人,倒也无碍于生活,不过是另一番学习而已,曾经有段时间加过不少心理学人的微信,希望借此来提高一下朋友圈的刺激阈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样的话,我终究是说不出来的,毕竟太矫情而失得体。
机缘巧合,加入了一个线上心理咨询的团队,进了微信群以后,发现其实很多人早已经是微信好友了,或许相似的人总归是要自己在各自的角落各自生长到一处吧,后来团队分不同方向组了小社群,“余言后叙密联会”叙事小组就成立了,名字也很文雅,是组长雅琪起的,说来也巧。组里的其他三个人呢,或多或少有些渊源:
雅琪是我大学时代翻译或者写稿时候的某心理的编辑,有个很美丽的昵称——小耳朵;Mia是我进入团队初来给我面试会谈的师姐,说是师姐,也真得是因为她和我都曾在华中师范读的心理学双学位;而第三位熊猫怎么说呢,是入驻某心理网站后的咨询师运营,和她微信发消息时常有种要分裂的感觉,毕竟前一秒还在小伙伴地讨论问题,后一秒就切换回 “老师,需要提交话题了呢”这样的官方对话,也是着实让人醉醉的。
三年前,我不会想到有这些,一年前,也不会想到会回武汉,某种意义上,当下的这一刻其实是不确定的,因为之前的某一刻你无法确定。人为什么会去做这样或那样的决定呢?读《精进》,采铜说不要写碎碎念,要专注思考,把思考的过程写下来,写下来也是为了更好的思考。这实在不是一篇结构严谨的文章,因为我也不知道写什么,常常怀念高中语文考试,任性地去写所谓“周末无主题日”的作文,或许也正是那样一个时光,让人习惯这样一种方式,反正不可检验。这里的反正,包含了思维里的前提假设,但自己或许没有意识到。
下午的时候,提到朋辈督导,某心理的产品经理加我好友,顺手翻开了朋友圈,看见她写的一个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69924/d5bd012c21f99eca.png)
眼一热,不知不觉被这种调调给触动了,可能这个暗含着对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共鸣,我会看到无论是做着数据分析、运营、产品经理又或者新媒体运营的他们,都暗合着某种对咨询的曲线救国,当然这是妥协,但同样也是勇气。
有个小伙子问我,如果你知道你一年后会死,你觉得这一年你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变得更加勇敢”,因为知道一年后会死,其实也就意味着这一年里的任何时段,我都不会死去,这不仅仅是数学意义上的取反,也意味着勇气,无所畏惧的勇气,会不断地去遇见一个又一个故事,一次又一次地眼热吗?
无从得知,人生好像并没有什么规划,如果这一切都顺风顺水,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了吧?《一个人的朝圣》中,胆小的哈罗德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也没干过什么出格的事,突然在晚年因为朋友的一封信而当即决定走到他朋友身边,他甚至连回去换双鞋都没有打算过,就这么突然间上路了。
其实这就像是心理咨询,遇见一个故事,便足以让人眼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