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兵团往事(一)北大荒掠影

兵团往事(一)北大荒掠影

作者: 水昜 | 来源:发表于2021-08-28 07:50 被阅读0次

曾在北大荒奉献五年,流汗流泪流血。虽离开兵团已四十余载,但往昔经历恍如近在昨日。岁月不饶人,人已近黄昏。此生平凡无大作为,闲暇之时,每每忆起当年的一些往事琐事,便有了陆陆续续的随笔。写下当年的点点滴滴,只为留下飘走的昨日,那里有我们的芳华岁月。

一九六九年八月二十九日,离开北京的日子终生难忘。那天,火车刚刚在知青和亲友们的泪水涟涟中开动不久,北京就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冰雹把新翻建的东安市场塑料顶棚砸成了筛子,仿佛老天爷也在为我们送行、哭泣,此情此景是否可理解为天怒人怨!

那时我们年仅十五、六岁的童工年龄,名为初中毕业,但实际学历教育停止在小学六年级。可就是这样一群既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又没有长成“青年”的“小六九”们,居然被抬举成为了“知识青年”。

绿皮火车载着头顶“知青”桂冠的我们从北京一路向北,历经万水千山奔赴北国荒原,两天两夜后我们抵达北大荒,开始了铭记一生的知青岁月。在那遥远的北疆,我们见识了《林海雪原》中的林海雪原,领略了《北大荒人》中的北大荒。

1969年8月29日我们乘坐知青专列的乘车证

北大荒之冬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诗词中的北国风光美得如诗如画,但如果被放逐其中去战天斗地,恐怕诗情画意顷刻皆无,美感顿失。著名的“大烟泡”天气,不身临其境绝对领教不了其厉害,呼啸的白毛风中,雪片打着旋地漫天飞舞,世界一片混沌,辨不明东南西北,分不清天上地下。

北大荒历来有“猫冬”的习俗不是没有道理,但知青的到来,硬是打破了这一“天规”。因为怕知青闲着闹事,所以即便这种天气,我们也必须每天按时出工,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寒冷,踏着沒膝的积雪一步一坑地向干活地点挪动。积雪的表层已被冻成硬壳,每踏破一下都相当费力,不一会儿领头开路的人便会精疲力尽,于是后面的人轮流顶上。在滴水成冰的天气里,能累得汗流浃背,开路之辛苦可想而知。

有时路远中午需露餐,则更领教寒冷威力。冬阳虽悬挂高空,但仿佛已被冰冻得只发光不散热。干粮在咬过第一口之后瞬间变为冷冻食品,再吃第二口已带冰碴,而刚刚摘下的口罩也变为冰板一块。下工后回到宿舍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镰刀敲打已被冰雪冻成一体的裤腿鞋袜,想办法怎么能尽快把鞋脱下来。“邦邦”的敲击声从各屋传出,此起彼伏大合奏般响成一片。破碎的冰块从裤腿处纷纷掉落,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散落一地,融化成一滩滩水渍。好不容易脱下的棉裤,硬邦邦地可以自己站立在地上。

什么叫冰天雪地,什么叫天寒地冻,领教过北大荒冻彻骨髓的寒冷之后,切身体会终生难忘。

北大荒的黑土       

北大荒的黑土地肥得流油,我们曾好奇地将一些墨黑墨黑的土壤扔进灶坑,真的有蓝色火苗在跳跃燃烧。年复一年的腐殖质深埋地下,变煤变油自然天成,怪不得东北有大庆油田、鹤岗煤矿。

但那个年头时兴农业学大寨,于是领导们一拍脑袋:“学大寨改良土壤!”这么好的天然肥地还需要改良?怎么改?有招:从这块地里挖土运到那块地里。

于是声势浩大的挖黑土运动持续了一冬天。结果第二年经过“改良”的地块,粮食产量没见增加,草倒是长得更茂盛了。试想:把两块地的草籽都折腾进一块地里,荒草“产量”能不翻番吗?

北大荒之宝乌拉草     

北大荒盛产乌拉草,号称东北三宝之一。此草生长在沼泽地的塔头上,每日披头散发随风摇曳。夏季“头发”浓密碧绿,冬季则稀疏枯黄,寒来暑往一岁一枯荣。塔头一个个突出地面散落荒原,在上面行走像踩梅花桩,颇练腿功。塔头之间黑土肥沃, 阳光之下漂浮着一层反射七色彩虹的油光。如果哪片乌拉草春天被荒火光顾,虽一片焦黑,但来年必还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依然郁郁葱葱。

在一个春季的半夜,我们被凄厉的紧急集合号声从睡梦中惊醒,懵里懵懂地来到一片荒地进行军事演习。当时因春季烧荒,这片地已寸草无存, 且烟气刺鼻,遍地焦黑,当夜天黑地更黑。随着一声“卧倒”的口令,我们全部匍匐在地。借着微弱的月光和星光,只见前面影影绰绰一个个没了“飘飘长发”的黑塔头遍布眼前。这时有人悄悄说了一句:“你们看,像不像一地的人头?”闻言定睛细看,一个个圆乎乎的塔头没了长发,支楞着短短的发根,黑乎乎一片,仿佛一群钻出地面的黑脑袋在夜色中与我们无言对视。不看则已,越看越毛骨悚然。但害怕没用,军令如山倒,

就在这片“黑脑袋”堆里我们起立卧倒地折腾了半夜。从此在我的记忆里,白天绿油油的乌拉草塔头,夜晚便是黑乎乎的人脑袋模样。

北大荒之夜   

北大荒的夜晚漆黑而静谧,但夜空却星光璀璨。我们在站岗巡逻时,经常对着星空出神。北斗七星看得那样清晰,银河横贯夜空。想到牛郎织女星每年还能相会一次,我们知青却是两年才有一次探亲假,不禁黯然神伤。

有时还可以看到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夜空,坠入无际的黑暗,不像在城市看到的短尾巴流星,因灯光明亮而显得一瞬即逝。更有凑热闹的是,时常能看到远处突然腾空升起五颜六色的信号弹。开始我们还大惊小怪,各种猜测:苏修特务?敌特分子?……,没有答案。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只当是看节日烟火了。

北大荒的夜晚黑暗中安静并不平静,狼围着羊圈、猪圈转悠,黄鼠狼绕着鸡舍找缝儿钻,幽幽磷火紧随夜行者亦步亦趋……。有一天深夜巡逻时,远远看到一团火红的团状物在防风林里滚来滚去,甚是诡异。第二天问老职工,说可能是火狐狸,很后悔当时没壮着胆子去看个究竟。记忆最深的是一次夜遇孤狼,后怕至今。北大荒的夜晚没有都市的繁华,却有着另一番热闹。

北大荒的冰河     

只有到过北大荒,才能真正领略什么是千里冰封。有一年拉练,顶风冒雪行走在北国雪原。午餐时,在嘟噜河冰面上架火支锅煮面条。面条是前一天晚上在食堂切好冷冻的,犹如一包钢条。锅则是某人的脸盆(抑或是脚盆?)。

在冰上架火真的很神奇,火堆下面的冰层晶莹剔透,火光映出形状各异的冰花,煞是好看。清澈无暇的厚厚冰层下,还可隐约看到有鱼儿游动。我们围坐在火堆旁烤火、煮面条。开始还有些忐忑不安,害怕会掉进冰窟窿,后来发现根本无需担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日的零下30多度,想凿个冰窟窿跳进去都不易。

吃饱喝足继续前进,回望冰面,依然明亮如镜,只是多了一堆堆灰烬而已。

北大荒的龙卷风 

每当看电视电影里的龙卷风时,我没感到过太新奇。当年我们也曾经历过龙卷风,只是风势没有那样摧枯拉朽般的邪力。

龙卷风的形成一般在春季,有时好端端的风和日丽天气,忽见一根黑色通天风柱贴着地面打着旋地由远而近,且速度极快,颇有“大漠孤烟直”的意境。 拖拉机翻过的地块里土质松软,风柱掠过之处犹如吸尘器般把黑土充实进去。每逢这时,如果正在地里干活,最好的办法就是原地不动,逃是逃不掉的。运气好时,风柱擦肩而过,眼睁睁地看着风柱裹挟住附近的人。运气不好时,眼前昏天黑地,耳旁是飞沙走石的怪声轰鸣。所以每当估计自己逃不出风涡时,便像二师兄一般大喊一声“妖怪来啦!”,然后紧闭双眼任凭风柱卷起沙石土块打在脸上、身上后掠过,同时心里想象着大师兄孙悟空大战妖魔鬼怪的场景。待风柱转走,目送“妖风”远去,又见晴空万里,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据老职工讲,早年间龙卷风风势更猛,曾把一个小脚老太太刮得“拔地而起”,幸亏儿子手疾眼快,抓住了老娘的三寸金莲,才使老太太重返人间没有随风而去。此传说不知真假,估计有些演绎成份。

北大荒的奇特民俗   

西藏有天葬的习俗,由此想起北大荒一个不可思议的民俗,如果小婴儿死了,是不埋葬的,只是扔在路边或山上,直至被野兽吃掉。

我在兵团时曾看到过一个,至今仍记得那张已变成黄绿色的脸。当时是在远处看到荒草甸子的塔头墩上有个白布包,不知是什么东西,于是大家围上去一探究竟,刚看明白是个小死孩儿,有个男生忽然恶作剧地大喊一声:“活了!”吓得女生们回头就跑。后来一连几天我们从那里经过,那个小包裹依然静静地躺在塔头墩上。

曾好奇地打听过为何有这种民俗,解释是为了保证下一个孩子能平安健康。据说当年十五团医院有一个老头儿专门负责往医院后山扔死孩子,不知真假。

2002年我们回宝泉岭时,看到后山已建成尚志公园,虽然非常漂亮,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有关那个老头的传说。

相关文章

  • 兵团往事(一)北大荒掠影

    曾在北大荒奉献五年,流汗流泪流血。虽离开兵团已四十余载,但往昔经历恍如近在昨日。岁月不饶人,人已近黄昏。此生平凡无...

  • 兵团掠影

    文/图 恒之馨 随笔/恒之馨

  • 第一次吃香蕉

    我出生在那片被叫做“北大荒”的黑土地,我爸是随着王震将军开垦北大荒的十万官兵中的一员,我记事的时候我们还叫兵团,在...

  • 《请不要称呼我‘兵团战友’一一给下乡同伴》 摄影/诗作 无一

    《请不要称呼我‘兵团战友’ ﹌致下乡同伴》 无一 我热爱北大荒这片肥沃的土地 因为青春曾被抛在这...

  • 感恩日记2018-5-24(周四)第52天

    感恩观看了这台由这批北大荒兵团战士们自编自排自导的晚会,50年前这些不到二十岁或二十岁刚出头的青少年们在北大荒的土...

  • 兵团往事,童年欢乐

    时光打着双闪一路急驰,一晃就已行至中年,青丝如霜爬上了两鬓,双眼如水早起了波澜,而那些青春年少时的过往每每在...

  • 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 文/永熙 推荐/甘肃武山 陈中杰 谨以此篇献给那些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五师煤矿奋战奉献青春的知青们。 ...

  • 回忆与反思——那时我根本不懂走后门

    我一到黑龙江兵团,就被分配到团部的修理连,每次给家里写信都是报喜不报忧,因此,家里觉得到北大荒去,不错呀。69年,...

  • 迟到的愧疚

    一泓清亮的湖水,安静地泊在记忆深处。 那是40年前的一个冬日,到北大荒建设兵团的第3年。春节我首次回家探亲。转眼间...

  • 没上过刀山,我进过火海!

    作者:刘宝玲,北京知青,曾在北大荒建设兵团下乡支边。 1972年中苏关系更紧张起来,自珍宝岛战役后,有关战事的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兵团往事(一)北大荒掠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kh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