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欢乐气氛带到学习中,建立积极情感联结。
一旦你找到学习的动力,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事情多到自己都会吃惊,而且都是自动自发的。
发展-Developmental Psychology脑图补上:
发展-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发展-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发展-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发展-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发展-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及有关争论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上,各学派之间历来存在各种争论集中在三个方面:
1) 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环境问题
心理的发展到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后天的环境决定的?其实,先天的遗传提供了可能,后天的环境则实现了这些可能性,二者缺一不可。
2)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心理的发展到底是取决于人的内因动力还是外因驱动呢?普遍认为,心理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内部,即为:外界环境和教育的要求和心理发展现状的矛盾。外在的教育和发展的要求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
3)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
从短时间来看,心理发展的是连续的;但是从长时间来看,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应该是把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结合在一起看待心理的发展问题。
发展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类型:纵向、横向、聚合交叉研究
纵向研究:跟踪研究,考察同一批被试不同的时间的心理发展状况。
横向研究(横断研究),考察同一时间,同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加以比较。
聚合交叉研究: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交叠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法。
-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
弗洛伊德5个发展阶段和艾里克森8个发展阶段
-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行为主义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一、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经典条件反射)
- 否认遗传的作用
-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 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二、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
1) 强调对行为的强化
2) 应用于实践
1. 育婴箱:避免外界不良刺激
2. 行为矫正:消退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
3. 辅助教学机:教学机提供反馈,激发学习热情
三、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核心是社会学习理论
1. 观察学习: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强化可以是:1. )直接强化 2. )替代强化 3. )自我强化
2. 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1.)攻击性行为:儿童在社会学习中产生了自己的攻击性行为的模式。
2.)性别角色的获得:儿童模仿性别行为,受到强化获得性别角色
3.)亲社会行为:在观察中学习强化亲社会行为。
- 认知:斯腾伯格Sternberg 智力结构三成分理论:元成分(制定计划)、执行成分(加工过程)、知识获得成分。(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认知结构发生变化,而是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之间不断协调一致的渐进过程。)
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策略的认知、对认知活动的监控和调节。1)元认知知识 2)元认知体验 3)元认知监控。
- 维果斯基:发展观(工具的使用区别了人类和动物的心理本质。人类就是这样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1.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 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 3. 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智力: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新的发展状态);
2)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的发展。
3)学习最佳期限: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有一个最佳的年龄,在最佳年龄学习能促进儿童的发展。最佳期现能最大发挥教学的作用。
4)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激起推动学生的内部发展。
精分:
1. 弗洛伊德:性本能。发展的动力、意识和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2. 艾里克森:个体发展8阶段
考试有没有希望,完全凭意志力。如果目标是一定要考过,那么除了运气,能力也很重要。考试要诚实,不可以作弊。多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爱情),讲到爱情嘛,嘻嘻,我的理想对象要关心我,还要有智慧。你懂的。
发展-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 婴儿前期0-2岁:信任感,避免怀疑感,实现希望。
2. 婴儿后期2-4岁:自主感(肛欲期要有控制自主感)避免羞怯和疑虑,实现意志。
3. 幼儿期4-7岁:主动感(3岁看小,游戏期体会着自我教育,觉得自己有用)避免内疚感,实现目标。
4. 童年期7-12岁:勤奋感(上学了要勤奋了,不然考不上大学),实现能力。
5. 少年期12-18岁:自我感(自我同一性阶段)避免角色混乱,实现诚实。
6.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实现爱情。
7. 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避免停滞感,实现关心。
8. 成年后期50岁之后:完善感,避免失望感,实现智慧。
- 皮亚杰发展心理学
一、理论基本假设:
1)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内在动力:好奇心)
2)儿童智力发展是智力结构的改进: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
3) 儿童智力发展的建构性特点: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智力结构。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完全取决于他们已经知道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可以建构出不同的现实。
4) 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
第一、各阶段就有各阶段的年龄特征。第二、每个阶段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第三、同一发展阶段内,认知能力的水平是平衡的。第四、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
二、儿童智力发展的四阶段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stages
皮亚杰认为经过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智力基本达到成熟。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智力限于感知运动,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感知运动阶段的6个亚阶段:
1. 反射练习阶段 0-1个月
2. 初级循环反应阶段 2-4个月
3. 二级循环反应阶段 5-8个月
4. 二级反应协调阶段 9-12个月
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3-18个月
6.表象思维开始阶段 19-24个月
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的符号性特点。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思维是直觉性的,非逻辑的,自我中心的。 思维特点:
1. 早期的信号功能: 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 2)语言符号
2.自我中心
3. 感知的局限
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思维上的守恒(数量守恒、液体守恒、体积守恒、物质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监控内省自我思维。
相关试验:水量多少实验、三山实验、数量守恒实验、钟摆实验、
三、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核心:儿童智力的发展通过动作获得对客体的适应。本质是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1)同化:主体通过将外部信息纳入到自己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2)顺应:主体通过调整内部结构使之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3)平衡: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稳定平衡状态的内部倾向性。
婴儿心理:
婴儿的动作发展:
格赛尔Gesell:成熟势力说: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1. 成熟 2. 学习。成熟比学习更重要。儿童的心理和动作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发展的模式,个体的机体成熟度决定了发展的程度。儿童不成熟的时候,学习的效用很小,内在准备好之后,学习才起作用。
婴儿言语的发生发展机制:
言语发展的理论:
1. 强化说:巴浦洛夫和斯金纳:言语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有重要作用。
2.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1)语言是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 2)婴儿天生能生成语法且转化语法。3)句子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
3. 模仿说:奥尔波特:婴儿模仿/班杜拉:观察学习模仿/怀特赫斯特:选择性模仿
4.认知说:皮亚杰,强调主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发展的影响。
婴儿的依恋:
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叫做母婴依恋,即,婴儿与主要养育者之间最初的社会联结。
发展阶段:
1. 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这个阶段婴儿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别的反应。
2. 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这个阶段婴儿反应有区别,对母亲偏爱。
3.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6个月-3岁
这个阶段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在关切,特别喜欢跟母亲在一起。
婴儿的依恋类型:
ainsworth艾斯沃斯:陌生情境实验。
依恋的三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场,婴儿安全玩耍,与陌生人也能亲近。母亲离开时,婴儿不安;母亲回来,婴儿很容易被安慰,并且可以继续探索和玩耍。
2. 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婴儿表现无所谓。母亲离开时,婴儿没有太多紧张表现;母亲回来,婴儿不予理睬。
3. 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母亲离开时, 婴儿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焦虑和苦恼,母亲回来,婴儿仍旧不安,对母亲的态度矛盾。
认知发展:
机能游戏(摆弄身体或者反复玩弄某个物体)
建筑游戏(建成某一个东西的游戏)
规则游戏(按照一定规则游戏)
假装游戏:具有戏剧性色彩的游戏,有明显的代替性和假设性,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社会化程度:
1. 无所事事
2. 单独游戏
3. 旁观游戏
4. 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 合作游戏
元记忆:对记忆本身的记忆,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体验、元记忆监控。
守恒实验: 守恒,对物质从一种形态变成另外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知。
观点采择:儿童能采用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认知技能。
爬都爬不动,还想跑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1.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期的思维通过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比如,问幼儿:6个苹果,2个人分别能分到几个?却不能回答3+3=?
2. 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幼儿小班的孩子只能在感知水平上解决问题,而中班和大班的孩子逐步学会词的水平上解决问题。幼儿对其经验范围内的事物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3. 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只能在做完动作之后,用言语表述行为;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一边动作、一边言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动作之前,就能用言语表述行为的目标和计划。
实验或者实例说明幼儿期和青少年期的自我中心特点
自我中心特点:儿童还不能将自我和外在世界区分开来,只能站在自我的角度而不是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外部世界。
皮亚及的三座山实验:2-7岁的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不能从他人的观点看待事物。皮亚杰的三山实验用来测验儿童是否能了解他人的视角,儿童没办法从玩具小娃娃的视觉看山的角度。
少年期:虽然少年已经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区分开来,但是由于这个阶段的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有时他们无法区别自己关注的焦点和别人关注焦点的不同,体现在:
1. 假象的观众:这个时期的少年总觉得自己活在舞台上一样收到别人的关注和批评,心理压力很大。
2. 独特的自我:这个时期的少年总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特立独行的,不被别人理解的。
守恒实验:
守恒:物质从一种形态转换到其他形态的时候,对物质的量不变的认识。
液体守恒实验中,皮亚杰给幼儿两支长得不一样的杯子,一支细长,另一种宽大,把水从宽大的杯子倒进细长的杯子,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都不能识别液体守恒;但是8岁以上的儿童已经可以识别液体的守恒。因此,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
皮亚杰针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三个实验:
1. 三座山实验
2. 守恒实验
3. 类包括实验:给儿童一个由4多红花和2多白花的花束,问他们,红花多还是花多?儿童回答,红花多。类包括是指总体和总体的子类别之间的关系。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幼儿不能同时想到总体和总体的子类别,他们缺乏这种推理能力。
性别认同: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自身的生物特性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认知。包括:1. 性别的同一性 2. 性别的恒常性。
阐述不同理论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看法(4种:社会生物/精分/认知/社会学习)
1)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很多性别行为是天生的,这种差异导致了父母和其他社会成员对待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态度的差异。
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的性别角色是对同性别家长的认同而学会性别的概念的。
3)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性别角色是通过在观察学习和条件反射形成的。
4)认知理论:儿童的性别角色是受自身成熟和认知发展规律支配的。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
1. 前习俗pre-conventional level 避免惩罚,服从权威。
2. 习俗conventional level 做一个好人,所以服从规则。
3. 后习俗post conventional level 为了保护他人利益和权利的不受侵犯而遵纪守法。
三种理论解释儿童攻击行为/四种理论分析儿童的攻击行为/用三种理论分别说明儿童攻击行为的成瘾。
攻击行为:对他人的仇视、伤害或者破坏行为,如: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权利侵犯。
1. 精神分析理论:人与身俱来的死本能是攻击的根源,当死本能指向外部,表现为对外部世界和他人的破坏、暴力活动和攻击侵犯等行为。当死本能指向内部,则表现为对自我的自伤自残自杀等。
2. 认知理论:强调攻击行为的作用,和对待挫折情境人脑如何加工处理和解释挫折的;较多攻击的儿童对挫折情境的解释解释为:对方不尊重我,敌视我,所以我也回报以敌意。
3. 生态学理论:攻击行为是一种本能,具有保护生存发展的价值。祖先们只有通过攻击才可以保护领地、获得食物和资源、维护秩序等。
4. 社会学习理论:攻击行为是通过强化和观察学习习得的。
原因有:1)工具性作用 2)社会的强化 3)自我保护 4)攻击者自我强化
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特点:2岁开始有物主意识,开始抢玩具;3岁开始攻击行为继续发展,4岁达到高峰;5岁开始下降,这是由于家长和老师都在注意抑制这种行为,帮助孩子发展合作和亲社会行为。
控制的方法:1. 取消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2. 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3、共情和移情训练 4.创造合作有爱互助的环境。
观点采择: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
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少年期又被称为危险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到青年期的过渡,这个时期的个体具有半成熟和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首先:生心发展的矛盾。11、12-14、15这个年龄阶段,又称为青春期;这个时期,一方面少年的生理发展的加速期,另外一方面心理发展的速度远跟不上生理的发展。所以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矛盾,导致青春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其次,心理发展的矛盾性,主要特点有:
1.反抗与依赖 2. 封闭与开放 3. 勇敢与怯懦 4. 高傲和自卑 5. 否定童年又眷顾童年
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1. 心理生物性紊乱:对身体技能异常的过分关注和对自我特征的不满意等都造成了极度的焦虑。
2. 自杀倾向和行为:烦恼相比童年期增加,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导致心理奔溃,并以自杀行为作为解决方法。
3.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高水平的易感性、对消极情绪缺乏经验和处理,遗传都会导致发病率上升。
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青春期的少年虽然已经能区别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但是由于自我意识的高涨造成了有困难区别自己关注的焦点和他人关注的焦点。体现在:
1. 假象的观众:这个时期的少年总觉得自己活在舞台上一样收到别人的关注和批评,心理压力很大。
2. 独特的自我:这个时期的少年总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特立独行的,不被别人理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