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很大,会觉得很光彩。(学生笑翻)
我:我活到今年五十多岁,还没有县长去过我家。
李浩宇:我以后当了县长,天天去老师家。
我:哈哈,那不得了,邻居们对我都要刮目相看了。放着一县之长不做,偏要回家种地去。种地明明很辛苦,却被陶渊明写得充满诗情画意。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守拙是固守住愚拙,有官不做,回家种田,在旁人眼中是愚拙,但陶渊明却固守着这份愚拙。明知是愚拙,却固守愚拙。
我:对,分析得很好。这份愚拙是别人眼中的愚拙,在陶渊明看来,是不是愚拙?
生:不是。
我:为什么不是?陶渊明在官场做得开心吗?
生:不开心。有一个故事在小学里学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讲来听听。
生:义熙元年(405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上司来检查公务,这位上司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师:讲得非常好,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正直的官员。本来可享荣华富贵,但他生性正直、淡泊,他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宁肯舍弃官场,甘心过艰苦的田园生活。
师: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思考一下,陶渊明是不是天生就喜欢过田园生活?
有学生答是,有同学答不是,还有同学还在思考。
师:从他一次又一次出去做官,可以看出年轻的时候是不甘心过田园生活的。古代读书人饱读儒家经典,单是一部《论语》,很多篇目谈治国,所以才有“半部《论语》治天下”。正因为有这样的土壤,陶渊明也一样,他一定有远大抱负,想要有一番作为。但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又一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