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儿子一起看完了《头脑特工队2》,我对这部影片中出现的四个新情绪印象很深,他们分别是:焦虑(焦焦)、尴尬(尬尬)、羡慕(慕慕)、无聊(丧丧)。
这些情绪都是在莱利13岁进入青春期之后才出现的,确实反映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在寻求同伴认同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情绪。
尬尬很可爱,每次莱利出现尴尬的情绪时,就会脸红,所以尬尬就是粉红色,就像尴尬后的脸色。他很善良,很害羞,很低调,并且默默地帮助忧忧夺回情绪控制台。
而有些时候青春期的孩子们会用耍酷的状态掩饰尴尬,这时的情绪就是“无聊”,其实我觉得中文字幕翻译的“丧丧”更贴切,也可以理解为耍酷装帅。
一个例子就是在莱利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乐队之后却发现火鹰队的学姐们觉得那个乐队已经过时了,于是她的“丧丧”启动,让她用嘲讽的语气去掩盖自己的尴尬,同时也开启了嘲讽的技能,否认了自己的内心。
慕慕的一双大眼睛就像我们看到很羡慕的人或者物品时睁大的双眼,里面还一闪一闪地充满了艳羡的渴望。但是慕慕的身材特别娇小,远远小于其他情绪。我想可能导演是觉得当我们羡慕别人的时候,就会看轻自己、放大别人,所以就眼大身小。
这一部影片的主角应该就是焦焦。
当莱利过度追求加入火鹰队这个目标时,焦虑就控制了她。
过度的焦虑使她放弃了自己的老朋友、放弃了道德标准(深夜去老师办公室偷看笔记本)、失去了平安(夜里无法入睡)、失去了曾经的善良(只顾着自己进球而不传球)、失去了喜乐(总是很紧张)、失去了自己的信念(只以加入火鹰队为唯一的标准),只顾着一味迎合火鹰队的学姐们,努力想获得她们的认同,反而越来越不开心,甚至濒临崩溃。
适度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发挥出更好的水平,比如考试或者比赛时的适度焦虑,会激发我们的肾上腺激素,使我们比平时的注意力更集中,状态也会更好。
但是,过度的焦虑就会形成内耗,会抑制我们的正常状态,使我们一叶障目,忽略其他重要的人和事。就像高考时总有不少考生会因为过度焦虑而发挥失常,或者晚上睡不着觉。
回到影片,当焦虑长时间控制着莱利之后,她就陷入了焦虑风暴里,无法跳出来,看起来就像发疯的前兆。
乐乐他们费尽千辛万苦找回来的莱利曾经的自我信念却并不能帮助她平静下来,直到汇集了完整的记忆之后形成的新的自我信念才让莱利脱离焦虑的控制。
这就要看回影片一开始乐乐的行为了。乐乐认为要忘记一切糟糕的记忆,只留下正面的美好的回忆,所以她把莱利的考试失利、比赛犯规、忘记朋友名字等糟糕记忆都扔到脑海后面。如此形成的自我信念看起来非常纯净美丽,比如“我是一个好人”、“我很善良”、“我很受欢迎”、“我很棒”。
然而,这并不是真实的莱利,这是她假想的完美的自己。当她只带着这样的自我信念时,一旦受到打击,她的信念就会坍塌,而新的信念会取而代之,比如影片后面出现的“我不够好”。
完美的一面不是真实的莱利,失败的一面也不是真实的莱利,只有最后出现的那个看起来充满了矛盾的新的自我信念才形成了完整的真实的莱利——“我很好”、“我不够好”、“我很自私”、“我很善良”、“我撒谎了”、“我在乎朋友”、“我背叛了朋友”……
当她接纳了完整的记忆海,形成了真实的自我信念之后,喜乐(乐乐)终于重新主导了她的情绪台。
喜乐不是建立在遗忘失败、否认自己的不完美的基础上的,而是要建立在接纳真实的自己的基础上。喜乐不是盲目乐观的傻大姐,而是建立在坚守内心最宝贵的东西(朋友、家庭、道德、梦想等)的基础上。
影片中的自我信念其实更像是自我认知。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形成和修正自我认知,来源就是自己的经历和身边人对自己的评价和互动。
小时候的自我认知容易非黑即白,就像孩子看动画片一样,只看得到正反两派。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我们也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同时也会客观看待自己的价值和特长。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形成相对客观合宜的自我认知,总是有的人自视甚高、有的人过度自卑。
如果在成长岁月中,我们能有幸遇上睿智通达的父母或长辈,或是既有爱心又有智慧的老师,那么他们会帮助我们形成合宜的自我认知,让我们看自己合乎中道。
不过这其实是一辈子都可以去修正的过程,因为成年以后的我们,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通过读好书、反思自己、与人交流、体验人生等,我们都可以对自己有新的认知。
在我们心智成熟的旅途中,自我认知就像一张地图,只要我们保持谦卑、愿意不断成长,这个地图就会越来越精确,从而能够更好地带领我们的情绪,指引我们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