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出现在我们眼前最多的词大约是“叙利亚”。文字、照片与视频给了我们太多的刺激,我不认为自己能写出比朋友圈热转的那些链接更加动人的故事,于是写一些我在还比较和平的时候看到的叙利亚难民。
2016年5月,因为奶奶信仰基督教,我决定在她70岁这一年带她去以色列朝圣,顺带去了一下约旦。这两个国家给我留下的印象都是和平安宁。因为约旦没有什么资源,换言之,别国无意于攻打他们;以色列则是军事实力强大,别国没有胆量攻打他们。可是,从我们抵达安曼(约旦首都)开始,一直到行程结束,走在大街上总能看到一些胡子拉碴、穿着邋遢的人(大人、孩子都有)在向行人兜售着明信片等小物件,他们嘴里除了一句“one dollar”再无其他叫卖词。
我们好奇地问地导:“这些是什么人?”地导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叙利亚难民,因为恐袭和战争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来到这里,你们接下来去以色列还会看到一些黎巴嫩难民,但主要还是叙利亚过来的。如果你们愿意,就当做慈善帮他们买一点东西,他们真的很可怜!”
同旅行团的一位老人家问:“那他们为什么全都卖1美元呀?”
地导说:“为了保护本地居民的利益,他们的劳动有定价。”
“是政府定的吗?”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未及收到回答,就到了目的地开始游览了。
奶奶信教,每每看到孩子们在街头餐风宿露,总是于心不忍,就没完没了地让我买明信片,几乎令我抓狂。那么多重复的明信片,我拿回去卖废品吗?
奶奶说:“我们过得比他们好,就多帮帮他们吧!”
有一次看到一个6、7岁的小女孩带着3、4岁的妹妹在卖明信片,有游客想买,妹妹见姐姐卖出东西了就哭闹着要买吃的,姐姐担心妹妹吓跑客人,气急败坏地给了妹妹一个耳光。我想尝试着让小姐妹带我去邮局寄明信片,也给他们一些服务费,可她们听不懂英语,我也不会她们的语言(应是阿拉伯语),想让地导翻译,地导却是一脸难色。什么原因,我至今不解,只当是怕我遇到危险了。
在佩特拉古城,我们遇到了一个小男孩,拿着明信片,笑盈盈地向我们展示他的明信片。那时候,我对于满大街的叙利亚难民已经有些麻木,微笑着婉拒了他。可他却一直在坚持。这孩子会的英语多一些,反复比划着一根手指向我们强调:“only one dollar!”我问他几岁,他笑嘻嘻地告诉我,他12岁了,奶奶听闻后惊讶得很:“他有12岁了吗?看起来像10岁!”小男孩不知道奶奶说什么,又向我展示他的明信片里面品种很多,指着个别图样对我说:“only me!”大约是想说,这个图样只有他有。最后,我实在是被他的营销策略打动了,买了一套明信片。我掏钱的时候,他还不忘记指指我,又在自己的脸上比划比划,说:“you, beautiful!”又指指奶奶说:“mama,nice!”我想,他是想夸赞我漂亮,以及奶奶善良吧!不过,似乎他误会奶奶是我妈妈了。
奶奶见他聪明伶俐,让我多给他一点钱,不想他却坚持拒绝了。然而,景区里面却有大量年幼的孩子通过收集游客剩余的食品包装袋寻找食物,奶奶给了一个孩子一把葡萄干,一瞬间就涌出来一大群孩子,伸手要东西吃。把奶奶吓了一大跳,慌忙逃窜。
从佩特拉古城游览完毕,返程时又遇到了这个小男孩,滑稽的是,他这会儿没有在卖明信片,而是用煤炭给自己画了两条胡子,给外国游客当导游,帮他们拍照。与他四目相对的一瞬间,我实在忍俊不禁。小男孩见状,朝我吐了吐舌头,招了招手。我想帮帮他,故意对他的客人说:“He is cute and clever!”他似乎没听懂我说什么,连忙示意我不要拆穿他的假胡子。我笑了笑,点点头,对着他比划了一个OK,又比划了一个胜利。他才放心地笑了。
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叙利亚一片战乱,我不知道这个小男孩如今身在何处,是否安好?隐隐有些担忧……孩子,祝你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