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读一次史铁生的作品,每读一次《合欢树》,我的心总会被他震得四分五裂,久久不能愈合。这时,我总少不了一番感慨:世间的真情,竟然这么打动人,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分年龄。
记得初读时,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一幕:夕阳西下,史铁生独自坐在轮椅上,躲在灌木丛旁一动不动。而不远处,是母亲正发疯似的找着他,绕着偌大的地坛,一圈又一圈。一声声焦急地呼唤,近了,远了;远了,近了。
这是《我与地坛》的场景,却被我生生地套在这了。不过没有这一幕,我们恐怕无法理解《合欢树》中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愧疚。
同时,在作者的记忆中,好多场景被留了下来:
比如10岁那年,孩子作文得奖,母亲高兴地聊起了她不足10岁作文得奖的场景。
有人说是母亲的好强,引发了这件事,我们才看到了母亲年轻时的情景。我倒觉得,母亲的喜悦,母亲的骄傲,在这里表露无遗。
有人说是母亲怕他骄傲,才这样做的。而我看到是母亲片刻的舒展愁眉,片刻的放松宁静。这样的对比,是不是更能看到“儿子困住了,最难过的是他的母亲”这句话?
因此,儿子急于证明自己,就不难理解。母亲自豪欣慰地看着这一切,就可以体会。于是母亲才有了为他借书,风雨无阻地待儿子看电影的行为,一切都是爱。
同时,母亲是怯懦的,是鲜活的。
聊天时,妈妈不经意的一个“跑”“跳”“走”字,引得儿子大怒发脾气。这也就罢了。母亲没有怪罪,却更加用心地照顾他。直到她忍受不住这不尽的困苦,她患病进了医院,就再也没有回来。直到她临去之前,她想到的不是自己, 而是不住地告知妹妹,带着史铁生看看公园的菊花。
史铁生的成长,是看着院子里竞相开放地菊花成长起来的;史铁生的成长,是母亲耗尽所有母爱,包括性命换来的。这样沉重的爱,不以报答,怎么能够不让史铁生怀有深深的歉意呢?即便是成名之后,他也改变不了这一状况,才将这一块封闭了起来,不去触碰。
如果将思念寄托在这里,一篇优秀的文章未尝不可!
可是史铁生笔锋一转,说起了院子中的合欢树。
乍一看,像是离题千里,细看会发现它们之间早已根脉相连。没有母亲,没有合欢树;没有默默成长的合欢树,没有隐藏起来的浓浓的思念。睹物思人,像洪水一下子放开了闸口,倾斜而下,无法阻挡。
更为精彩的是,这棵树不仅见证了史铁生母子那沁人肺腑地故事,而且也记录了新的一对母子的母爱瞬间,还会随着继续成长,犹如母爱。
从忆母亲,到思考树,表面分离,实则连体。那其中透露着浓浓的深情,早已打动了世间行走的众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