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近两年来所写的心灵随笔集。这些随笔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
本书就像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
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经典语录
当人生走到尽头,除正法外,什么都帮不了你。纵然富有四海,也带不走一针一线;位高权重,也带不走一奴一仆;就连最为珍爱,精心保护的身体也不得不舍弃。那时,唯有恶业对你有害,除此以外,哪怕整个世界都与你为敌,他们也无法向你投射一支寒光闪闪的箭。
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如果痛苦,尴尬在所难免,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
无常乃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可是人们往往药到迫不得已的时候,突然遭受变故、生病、别离,才会去注意他的存在,所以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
我们只关心自己,以及周围及其有限的空间里的几个人,几件事。在这个小圈子以外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又一条新闻而已。
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为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每个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只要内心还有执着,就不能避免对己对人的伤害,所以嫌恶那些无明习气更重的人,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一个人不会因为贴上道德或不到的的标签,就能解脱或不得解脱,解脱超越了这些。慈悲行者坚信一切众生解脱的潜力,因而不肯舍弃任何众生。
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愿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
有时候,善良的举动会招来质疑甚至毁谤,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解脱,如果解脱之道不是远离贪、嗔、痴,不是众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很容易便会迷失在对贫穷、蔑视、责难、羞辱的恐惧和对富贵、尊崇、荣耀、赞美的向往中。
当你放下成见,伪装和打算,不再牵挂,焦虑和希求,你的心才真正打开。
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完美无缺或总是称心如意。由于这个见地,我们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责,甚至不再想尽办法化解,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人生苦乐参半,有足够的痛苦让我们生起对解脱的向往,又不至于太过痛苦而无力无暇朝解脱的方向努力。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
物质的确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但仅限于感官上的满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而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却在于他不仅需要感官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人在病中,也许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认识痛苦。很多情况下,疾病会成为我们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好机会。
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你能把生命中的经验,顺境,逆境,是苦,是乐,用于巩固你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解,这才是修行。
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