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生活?
这个问题对于2017年上半年乃至之前的我,都从来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我在上初中,高中,每天的生活清晰地随着时间而铺展开来,“生活”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单调的用不着思考,用不着期待,就能知道一天会是怎么样的,昨天,今天,明天,没有什么不一样。
上课,做题,吃饭,午休,上自习,回家,学习,睡觉,一切都井然有序的让人毫无波澜,如果非要找出些什么不一样,大概就是每周追剧的剧情有所变化吧,我所对于生活的勾勒都是从杂志上看到的,读书,看电影,看展,聚会,美食,时尚,穿搭,恋爱,大千世界,繁华尽显。我们做着花里胡哨,或精致或简朴的手账,记录着我们自以为的生活,其中内容莫过于就是“谁谁谁又在一起了,谁谁又吵架;今天考试了,明天出成绩了;电影讲了什么,小说的刻骨铭心,”为情节,为内容,可以忧伤快乐一整天,明媚又单纯,简单却又复杂着,现在回看我那时“记录的生活”莫过于最浅显的生活,享受着生活的结果,却误以为那就是生活,殊不知我只是在过着生活的结果,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思想富足,生活贫瘠”,而真正在生活着的,却是我的父母,“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洗刷刷。”为生活,为更好得生活而忙碌着。
这才是完整的,有关生活的全部。
而在我在触碰到生活之前,它曾一度神秘又真实的吸引着我,还清楚地记得在高中的一次体育课上,我和我的好朋友,在自由活动的体育课上,没有背书,却在跑步,一圈又一圈,不知疲倦,已记不清那天的夕阳是不是格外的美,但好像又没什么不一样,她看着远方,声音好像从另外一个时空传过来的,她说,等到毕业了,我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等到毕业”,一个多么充满着诱惑力的词句,关于它的一切,还没开始,我们就早已热切的规划着,它是信仰,也是梦想,仿佛等到毕业那天,我们就真的可以大展身手,披荆斩棘,过上自由如鸟儿一般的生活。班主任的声声叮咛犹在耳边,“你以为的自由就是可以随心所的满足自已的欲望吗?”
那时的我默默的想,难道不是吗?不然还有什么能被称为“自由”?
总之,带着这样那样的疑问与憧憬,2017的下半年,我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第一次,真正的触碰到,生活的一部分。
之前一直嗤之以鼻的日子,却比书里的精致幻影来的更真实得猛烈,更打动人心。原来,生活的面目是这样的,如卢梭所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又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枷锁中。在上大学的这第一个学期,我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每天6:30起床,一有时间就扎去图书馆里,看似忙忙碌碌,但更多的时候,每当我奔走在一节一节课的路上,在宿舍与图书馆之间来回穿梭,思维放空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连珠炮似的涌上心头:
“难道,大学不过是离家更远的又一座牢笼吗?我如此这般的生活有意义吗?”我找不到答案,一日复一日,我竟然浑浑噩噩的将这苦行僧般的生活贯彻到底了。
直至2020年的到来,疫情的侵袭,着实让人猝不及防,朋友圈里的焦虑,抱怨,不安,让我关闭了朋友圈,我渐渐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那些,在大学时候困扰着我的问题,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有了清晰的答案。还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一本杂志里有这么一篇文章标题“治愈生活”文章的内容关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那个时候,我并不觉得生活有什么值得被治愈的,至少也不是一个值得被完全书写的命题,在未经生活的人眼里,汪曾祺笔下的饮食男女,烟火人生,是自得其乐随遇而安的天性使然;三毛笔下“撒哈拉的故事”里生活的细节不过是爱情调料,理想的附属品,好像理想和爱,通通高于生活。纵然我们从一开始上课就被“艺术,所有一切人类历史的成就都是源于生活的”这句至理箴言如雷贯耳的教导着,但毕竟,我对于生活的面目认识的得太少太少。宅家的日子里,我慢慢的回忆过去,
班主任的话又一次浮上心头:“当你一次又一次的跟着欲望走,满足着欲望对你的要求的时候,你不是自由的,你是欲望的傀儡。”
我在偌大的大学校园里奔跑,读书,上课的时候,从来不会去想有关意义的问题,有关自己对的生活的回答,只有在独自一人漫步校园的时候才会进行这般的思考,当我回想起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筋疲力尽的时候,我猛然间觉得,意义,是具有载体依附性的,只有在去做的过程中,你才能明白什么是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我们之所以为人,不过是具有思考的能力,当你不在臣服于欲望,空想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的自由着。
“自律,才是真正的自由。”
上大学之前,好像花不了什么钱,除了买文具,也没有其他什么空间可供发挥和挑选,在那个千篇一律穿着校服做着习题的年纪,唯一可以彰显个人风格的,莫过于每个人对文具的品味(由此可得文具店的生意为何如此经久不衰)
待到真正开始生活
我才渐渐了解,什么是有用,什么必要,什么重要,什么可以舍弃,什么不必要。原来我所以为的生活的全部,竟是不必要的那一个。
也开始了“三省吾身”:
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洗衣服,买水果,采集日用品,无一不得仔细考虑,小心规划,被花钱如流水般生活的真实面目所震撼,所以暗暗发誓绝对不能多要生活费,计算着一日三餐所需的营养,真真切切的意识到“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也当然了解到在异乡生病的无奈,独自去办理繁杂手续琐碎,原来真正的孤独,是不需要被描绘的那么高不可攀,它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途,从上高中还会因为担心怕别人说,人缘不好独自吃饭,到了真正体会一个人打菜,吃饭的自由的的时候,才会觉得,其实没有那么多人会在意别人的,大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做,没有人会是世界的中心,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之前一直嗤之以鼻的日子,却比书里的精致来的更猛烈,更打动人心,每到周日,想想洗完的衣服,处理好的作业,按时归还的书籍,圆满完成的社交活动,不禁又雀跃着等待开启下一个新的日子,原来生活应该如此。
才发现,文学,艺术的一切,都不过是生活的延续与升华,生活,才是高于一切的真相,爱都是爱和理想都是好好生活下去的理由,但也不是非它们不可,而它是如此的丰富,它是小说,每一个情节都自然而然恰到好处,悬念和转折都是必须,主要人物是生活里的每一个人;它又是艺术,是水彩纸上晕染的缤纷,是镜头下的颗粒世界,百味人生,如果觉得无趣,或许你需要一个带有滤镜的视角,回过身去,采撷一切能够至于生活的一切,记录下来,我们称之为,回忆,又或许,去看看别人的精彩,结合自身,描绘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未来生活,我们把它们称之为,畅想。
借用加缪《鼠疫》中的一句话,只有日常的工作才是确定的的,其他一切都是不可靠的,那些琐碎的或然的事件,你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事情上,要紧的是把工作做好。
关于,我们该怎样生活,我想,你心里一定也有了自己的答案,好好生活,认真生活,毕竟,生活,才是一切的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