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15:好老师最善“挖坑”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不会直接从冶金入手,一定先要去学习缝制鼓风用的裘囊;高明的制弓师的儿子,不会直接从制弓入手,一定先要去学习做簸箕用的曲木技术;刚开始学习拉车的马一定是反的,要放在车后跟着走一段时间。君子明了了生活中的这三种现象——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便可以笃志于学了。
好老师最善“挖坑”,总能不知不觉让学生掉到“坑里”,还总能让掉进“坑里”的学生感激涕零。诚如《学记》所讲——“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善于“挖坑”的老师不显山不露水,表面上看安逸得很。总是一个劲儿地肯定学生是“善学者”,学生学起来事半功倍、终有所成。这才会恍然大悟,意识到那是老师的功劳——是老师费尽心思为自己挖出的掉进去还浑然不知的“大坑”。
高明的冶金匠、高明的制弓师,都是善于“挖坑”的好老师。他们都不肯一上来便要求儿子“子承父业”,要知道儿子最清楚他们生活的枯燥和辛苦。警察的儿子很少有乐意做警察的,教师的儿子很少有乐意做教师的,同样的,冶金匠、制弓师的儿子也很少真正乐于继续做父亲赖以生计的营生的。
缝制鼓风用的裘囊,制作簸箕的曲木技术,这些乍一看都与父亲的营生没什么关系。做起来也简单易学,还容易上手、上头。从情理上讲,也算是帮着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像一开始拴在车后跟车出行“实习”的小马一样,跟得久了,耳濡目染的多了,自然而然便学会了拉车。
好老师最善于挖坑,大体而言“坑”的技术有三:
一、先易后难
《学记》中把“善问者”发问的过程比作是“攻坚木”的过程,良匠攻坚木,一定是从最容易下手的地方下手的,把最容易下手的地方处理得差不多了,才在那些坚硬的节疤上下刀斧,时间久了,功到自然成。
先易后难表面上是做事的顺序,深层次来讲也是一个人立定决心的过程。仍然以良匠“攻坚木”为例,倘若一开始便在坚硬的节疤上着手,砍不了几下,便很有可能因为“勤苦难成”而放弃。毕竟,这个时候,放弃的成本很小。反过来讲,一开始从容易处入手,越做越上头,一不留神便投入了不少的精力。等到坚硬的节疤处,即便有放弃的心了,也会因为前期的大量投入难以取舍。
先易后难是好老师挖的第一个坑。
二、由浅入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情商各种商,本质上讲没有太大的差别,差别全在于在相应领域的投入程度。投入得深了,时间久了,很难不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
“良冶之子”从做裘囊入手,“良弓之子”从做簸箕用的曲木技术入手,这些都叫由浅入深,简单的事情反复做,直到做出不简单来。裘囊也好,簸箕也好,做得久了,做得深入了,都会与冶金、制弓相通起来。
三、反复练习
学拉车的小马在车后跟着走的过程,其实就是“学走路”的过程。
对于“小马”而言,走路不难,难的是按照一定的道路和规矩安安稳稳地走路。牧民驯马,采用的是比较激烈的降服方式。车夫驯马,采用的则是比较温和的方式——让小马跟在车后,反复练习走路。走得久了,安稳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反复练习得久了,连肌肉习惯都能形成,何况是安稳走道这件事!
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循序渐进。遵循这个原则,人师可以很轻松地让学生笃志于学,所依凭的便是“循序渐进”这个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