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这部关于“恶”的剧里,我看到了善的乌托邦

在这部关于“恶”的剧里,我看到了善的乌托邦

作者: 王王今Jean | 来源:发表于2019-04-21 11:20 被阅读0次

在好多朋友的安利下,一口气刷完了这部热门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戏剧冲突在一开始就一浪接一浪铺陈开来,让人倍感压抑。

两年前,李晓明在戏院开枪犯下无差别杀人事件,9死21伤。

死者家属之一,新闻台副总监宋乔安在儿子遇难之后无法面对这一切,选择用工作和酒精自我麻痹,和丈夫的婚姻濒临瓦解,和女儿的关系岌岌可危。

而杀人者李晓明的家人,在变卖了家产,尽一切能力赔偿之后,依然逃脱不了舆论和死者家属的愤怒,隐姓埋名,做起了社会的隐形人。

李晓明的妹妹终于鼓起勇气改头换面走入社会,却又巧合的成了乔安的下属。

这一切悲剧都源自恶的始作俑者——李晓明,似乎活该被全世界唾弃,处以死刑。这原本是毫无争议的逻辑,但编剧却在我们的心头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问号来自王赦,李晓明的辩护律师。拿着微薄的律师酬劳,顶着被骂街被威胁的风险,为作恶者辩护。这样的人设挑战着我们的认知——WHY?

豆瓣有网友认为王赦是圣母婊,弱势群体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帮助那些杀人犯?言语间也透露出种种不理解。事实上在这部剧的前半段,我同样抱着这种不理解。他说,如果那些杀人犯的动机能够得到理解,就能够更好地防范类似的悲剧发生。我并不能认同这部分。

但随着剧情的展开,我越来越觉得,《与恶》的主创们想借王赦这个角色来表达他们的社会理想。到这个剧的后半段,事实上已经呈现出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新闻台的news哥有句台词:

我们都是好人,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老天爷到底要我们学什么。

在这部剧里,真的没有坏人,而且每个角色无论大小,他们展现出来的好实在让人动容。

没有无理取闹的丈母娘,只有耐心引导女儿的妈妈。

没有冷眼旁观,只有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的师母。

还有愿意主动踏出第一步改变的丈夫。

如果真的要说恶,本剧最大的原罪是李晓明,可惜剧中自始自终都没有给我们机会去了解他作案动机。

而另一个角色,同样无差别杀死两个幼儿的陈昌,在他被判无期徒刑时,绝望地问“为什么不是死刑?”。一个一心求死的人,经受着怎样的内心痛苦呢?

通过思聪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思觉失调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观世界,能够帮助我们侧面理解陈昌在他发病期间的攻击行为很可能源自他扭曲的主观感知。

那些在我们的世界中让我们害怕、那些看似无法被理解的人,似乎也有了一些被理解的可能。

这个剧里呈现了另一种恶:媒体的恶,还有键盘党的恶。这些作恶者都没有具体的面貌,他们都不是一个人的恶。

新闻台也怀抱着媒体理想,但敌不过市场和竞争。

而对于每一个键盘党来说,一句评论也可能只是一时情绪的发泄。当我们能够隐匿掉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恶意更有可能释放。

但具体看每一个人,真的是很坏的人吗?并不是。

在人类社会中,这样的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类大脑总是追求效率的。我们需要贴标签,需要快速的判断来帮助我们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我们没有办法对每一个信息都深度处理,都有充分的理解和共情。

但在一个乌托邦的社会里,我们不是要消除恶,而是有充分的意愿和机制去修正恶。

在这部剧的结尾,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乌托邦的面貌。

当思聪问“为什么是我”时,宋乔平说“可能上天觉得你比较勇敢吧”,超级治愈。

还有通过各方努力,能够为加害人家属和受害人家属创设一个谈论内心感受的空间。

还有最后一个画面,律师和精神科医生携手合作,共同迈向法庭,让我们看到为了达成理解,为之奋斗的人们。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这部剧的结局给整体扣分。的确如此,这样的结尾太过不真实。它更像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痛的现实后,跳入了一个幻想之中。

最近几天,同样是社会新闻,全网议论沸沸扬扬。

“上海 17 岁男孩不堪母亲批评跳桥寻死”

看网上的文章,满屏都是认同孩子,批评母亲的过错。这个母亲现在肯定是悔恨至极,网上的这些讨论对于家庭而言无疑是二次伤害。

同时,我在想,如果《与恶》这部剧有一个摄像头对准了这个事件,会给我们呈现什么呢?

它是否会试着去理解,这个母亲在那一刻去批评孩子是否存在她内在的“必然性”?她的情绪为什么在那一刻如此激动?她为什么会对孩子被欺负如此抗拒?她在面对这种问题时为什么采用指责孩子这种方式?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开放而中立的态度,我们非常容易take side,站在孩子这个绝对正确的弱势方。

而全社会都抱着一种责骂家长的“政治正确”态度,是否真的有利于推动我们社会的家庭教育水平?

当全社会都喊着“父母皆祸害”时,家长们并没有一个空间去面对和处理他们真正面临的困难,只能努力在行为上克制,实在克制不住时爆发,在对孩子一通发火之后懊悔,如此循环往复。

如果这样,我们真的能避免下一个翩然跳下桥的孩子吗?

文/王王今,心理咨询师,微信公众号:王王今

相关文章

  • 在这部关于“恶”的剧里,我看到了善的乌托邦

    在好多朋友的安利下,一口气刷完了这部热门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戏剧冲突在一开始就一浪接一浪铺陈开来,让人倍感压...

  •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何区分?

    善我者善 恶我者恶 善众者善 恶众者恶

  • 《钱德洪录》6

    终于看到了阳明心学核心理论的一段话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汝中和...

  • 从此不再分善恶

    我总说,人性本善 现在想来,善与恶本就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恶,又哪来的善呢?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大概就已经看到了恶...

  • 善与恶

    关于善与恶,诚如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无善无...

  • 善恶的距离

    善恶之间的距离有多大?其实二者之间是个环路,太善了就会转化成恶,太恶了则会转化成善。 电视剧里为了展现剧情的张力,...

  •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恶魔吗?

    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疑问,我内心是否住着一个恶魔? 今天看完《死亡实验》这部关于善与恶的人性电影,我想起我之...

  • 中国人的人性之我见(心理学作业)

    关于人性的看法,我一直是荀子“性本恶”观点的追随者,人生来是恶的,所谓的“善”是后天习得的。有时也在思考,什么是善...

  • 王阳明的“良知说”

    冯友兰在文章《关于真善美》剖析了王阳明的“良知说”,其中提到“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谓致知即是致良知...

  • 为你,千千万万遍——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自责,赎罪,宿命,爱,这是我读这部小说时所想到的。 善与恶,战争与和平,勇敢与懦弱,这是我读完这部小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这部关于“恶”的剧里,我看到了善的乌托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vd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