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休息之余,同事跟我吐槽,自从转岗来了这个业务线,原有的工作节奏完全被打乱,节奏紧张,业务不被老板认可。随着外部压力的加大,自己不得不被动的学习进化,以满足业务需求。学习进化本身是他喜见乐闻的事情,但是被动的进化,总是不那么的舒服。
相比较而言,同部门一些年长的老同事就相对厉害,可以真的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虽然不知道这些年长同事的自我驱动是什么,但是针对这个话题我们做了一次深入的讨论。
我们将所有的人,分为沉沦者、平庸者、卓越者。
1. 沉沦者:知道目前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无从改变,没有方向、目标,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奋斗。
2. 平庸者:目前的生活已达到自己的最低目标,但是没有太多继续进取,奋斗的意愿,照班就绪的做事。
3. 卓越者:跟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无关,提升自己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或者目标感非常强,不断的让自己更优秀,取得卓越的成就。
毫无疑问,能通过N次面试,进入阿里巴巴工作的同学,没有沉沦者;据我的观察,平庸者应该占7成,卓越者占3成或者更少。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我驱动的内因,让自己变得更好。
至于我,曾经是一个沉沦者,后续进化为平庸者,再进化为卓越者,现在又逐步的从卓越向平庸者过渡。驱动我自己进化的内因是希望生活过的更好,摆脱贫穷的生活,因此在进入互联网圈后,可以努力的工作,通宵达旦的学习,从沉沦到平庸再到卓越。
在工作6年后,基本摆脱了贫穷,进入阿里巴巴之前实现了初步的财富自由,这种情况下摆脱贫穷的生活内因,已不足继续驱动我的进化,靠吃老本就可以过的很好的时候,就没有继续学习和进化的动力了。因此我意识到自己正在逐步的从卓越走向平庸。
而我这位同事,其实已经进入了快车道,从平庸走向卓越。
驱动他自我进化的内因是认同感,在一路成长的家庭教育中,一直缺乏的都是认同感。因此在经济条件达到一定水平,获得妻子,子女,身边同学,同事的认同感之后,自我驱动力已不足继续支撑他的成长。在曾经熟悉的环境中,按班就绪的做熟悉的事情,曾经的卓越者也变成了平庸者。
现在换了1个新的环境,来到了新的部门,发现之前掌握的一技之长似乎用途降低了,身边的竞争压力大,同事和领导的不那么认同,在被动的唤醒他的驱动力,驱动他被动的去学习新事物,改变做事的方式,曾经的平庸者又开始向卓越者进化。
也许有一天我会从平庸者走向沉沦者,但是似乎也无关紧要,我的驱动力已不足以支撑我继续去进化,目前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而认真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阶段挣钱反倒是其次,工作让我自律,让我可以无痕的融入到这个社会中。目前的一技之长也可以继续为公司创造价值,而这些价值也可以帮助我获得认同感,成就感,间接带来财富,成为人生的一剂调味品,同时期待未来的外因,有机会可以重新成为卓越者。
那么你呢,现在是沉沦者?平庸者?还是卓越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