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进入《教学勇气》悖论的阅读,和天南海北的伙伴们相聚在福多多,一边阅读一边分享,在分享中,有碰撞,有火花闪现。专注于当下,用心的体验,就有心流涌动。
又一次读到“沉默”这个词。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沉默,我们急急慌慌的公布答案,表现出生气、愤怒,责怨学生没有思考。这样的情形,我相信很多老师都经历过。再一次触碰这一段文字还是很有感觉,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失控?我们在害怕什么?
其实说到底,我们是不相信学生,更不相信自己。我们急急慌慌的背后,其实有我们对学情的不了解,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学生是不是害怕胆怯不敢回答问题?或者我们问的问题不够贴切,离学生比较远,还是我们对自己设计的课没有信心,或者是我们急于完成教学进度,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当我们对这些做了一个反思,我们内心的愤怒,焦虑就会释然了。更多的是叩问自己,我怎么做才能连接到学生的心?我怎么做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我怎么做才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爱?让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指向自己,回归到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专注的成长自己,让自己胸有成竹。面对学生的各种状态,我们都有底气去好奇。甚至喜爱上这个沉默。因为沉默的背后,是助你成长的丰富资源?
对于学习,文中有一句话,也特别触动我。他说,把那些不完美的材料,断断续续的文本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些不完美的材料,训练自己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这些真实的材料中,学生学会真思考。哪怕这个结果是错误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经历过这个过程,他就知道了怎么样去学习。而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用。
这是读了今天的书,与这两处文字,有了深深的联结。也让我看到,在真实的教育生活中,在悖论中寻找张力,在张力中找到平衡点,最终从沉默中看到学生的需求,在不完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许才是我们教育的真谛。
体验一切,爱上矛盾,爱上沉默,我们就爱上了解决问题,也爱上了那个不断的思考问题的自己。自我认同与完整,就是在一次一次的与现实生活碰撞过程中,一次一次停下来思考的过程中,慢慢的壮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