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到老!说的是能从孩子三岁之前的行为举止来推断他未来的发展趋势。乍听之下像是封建迷信,但在心理学上,这一说法确是真实靠谱的。三岁之前的心理活动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未来!宝宝头三年处于心理敏感期,这个阶段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
什么是宝宝的“敏感期”
敏感期时,宝宝的内心会有一个动力驱使宝宝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尝试或学习。要直到内在需求被满足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趋缓或消逝,而这段时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敏感期”!在宝宝三岁(甚至到六岁)前会经历各式各样的敏感期,而敏感期主要分为这三个特征。
0-1岁半:口腔敏感期!别盲目阻止宝宝吮指
这个阶段的宝宝以口腔来探索世界,因此宝宝可能会将各种东西,还有自己的手塞进自己的小嘴中,往往令爸爸妈妈烦恼宝宝会不会吃坏肚子呀。其实只要让宝宝尽情探索,顺利的度过这个时期之后,宝宝便不会再吸吮手指或将食物以外的东西放进口中。当然也得多注意卫生和安全。
精分学派的代表弗洛伊德,也提出了在人格发展阶段的口腔期,若宝宝没有满足口腔需求,长大之后容易发展出酗酒、嗜烟、咬指甲、暴食,甚至爱讽刺、争辩等后遗症。
1岁半-2岁:手的敏感期!别急着处罚宝宝乱打人
当宝宝开始乱丢东西,甚至挥手打人时,爸爸妈妈对宝宝的行为感到很生气呢?在宝宝的口腔敏感期后期,会开始与手的敏感期重叠,这时候的宝宝热衷于用口、手,甚至脚去探索世界,而人的身体自然也是宝宝探索的范围,因此咬人、打人、踢人的攻击行为就会出现。
当然,也由于宝宝在这个时期还没办法掌握人际互动良好的方式,当他的语言无法完全表达他的想法,可能就会用一些动作来代替。
如果爸爸妈妈当宝宝一打人就激动的说"不要打人"、"你怎么都说不听",往往只会让宝宝更反复的出现乱打人的行为。而若不断对宝宝传达"你乱打人,所以你是坏小孩"的负面讯息,只会强化宝宝的认知,觉得自己真的是坏小孩,不受爸爸妈妈喜欢,也只会将宝宝乱打人的行为更加增强。
2岁-3岁: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别急着培养宝宝的无私
当宝宝两岁左右时,因为便开始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因此对于"我的"这一观点非常坚持!这时候爸爸妈妈可别觉得宝宝这样的行为很自私,非要宝宝学着大方!这个时期宝宝正在认识物权归属,透过练习和确认,才能真的明白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正是在这个时期,爸爸妈妈可别硬要抢走宝宝的东西来逗宝宝,宝宝这时需要的是爸爸妈妈耐心的让他一点一点了解,"我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还是"我的",还是可以要得回来;同时别人如果把他的东西分享给我,我会很开心!渐渐地,宝宝便会开始懂得分享,这是急不来的,爸爸妈妈可别揠苗助长哦!
宝宝3年“敏感期”,也是宝宝人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期,这个时期一定要注意呵护和教育他们,一味的强调遵守规则而不让宝宝自己探索规则的制定原理,那么,他在成长过程中也就失去了明辨是非、学习纪律的机会。因此,给宝宝探索的机会,尊重并宽容地看待这个过程,宝宝将能内化并有智慧的遵守这些规矩和纪律,这样未来才能茁壮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