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基辛格博士,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美国人。他在2011年写了本《论中国》,阐述他眼中的中国,他交往的中国,他设想的未来中美关系。
在这本著作面前,我不想也没有这个见识去点评或者解读,所以本篇主要是摘抄。
首先我希望不管基辛格博士的观点如何,大家还是耐心了解为好,因为基辛格博士也持这种态度。

进入正文后,基辛格从中国的历史开讲,他会怎么开始呢。
1 眼前一亮的开篇
中国历史,我自认为是很熟悉的,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美国人讲不出什么新意,谁料基辛格揭示了一个我从没注意的现象。

有点意思,没有起点的中华文化。老头子还是有几把刷子的,没有老。
接下来,基辛格谈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还使用了比喻的方式,用围棋和国际象棋来参数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差异。

通过游戏看人性,有意思。不知道基辛格博士知不知道,中国还有一个中国象棋,思维模式和国际象棋极其相似。在中国传统社会,围棋是士大夫的雅趣,象棋是贩夫走卒的消遣。这说明了我国在战略层面下围棋,战术层面下象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制于人”?
思维的差异,原本不是问题,双方相距甚远,各过各的。但社会进入近现代,西方率先工业化革命,肌肉发达思维方式迥异的西方人漂洋过海来看你了,双方的碰撞冲突开始了。
从乔治·马戛尔尼出访中国,觐见乾隆要求建立使馆平等通商被拒,到接下来一系列“中国倍感屈辱”的近代大事,基辛格在书中一个不漏。
以前都是铺垫,为的是引出本书重点:
新中国建立,中美如何互判断,如何过招。
2 基辛格最佩服的中国领导人
从朝鲜战争开始,《论中国》进入详尽的层层剖析层面,前因后果,各方态度,决策过程,到1972年基辛格已经从一个中美关系的观察者成为一个中美关系的参与者、塑造者了,在与很多中国领导的交往中,邓公给基辛格留下的影像很深。基辛格说:

邓公带领中国上改革开放的富强之路,在退下后以后来人留下二十四字箴言: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对于这二十四字箴言,基辛格的看法与众不同,他认为:

他承认自身能力的有限,一个政治人物承认自身能力不足是最难得的品质。当一个政治人物背后的国家很有力量时,重要的是如何control这股力量,就像打高尔夫一样,打的高飘的远不是目的,击球入洞才是目的。
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必然有伟大的眼光,他能不仅能看清当前的“势”,他更能看出“势”的走向。
3 用一双温柔的眼睛看世界
当中国越来越富强,中美关系就越发重要,可以说世界的和平取决于中美的相处。
在摒除了意识形态后,中国对外交往越来越现实。

所谓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孔子后人说出这番话,让人有些意外。可更让人意外的还在后面。
基辛格指出美国国家交往的原则。

意外吧,美国外交会做出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为什么,因为道德和战略无法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
所谓民主制度是好判断的,而国家利益不是。

这么看来,中国还是相对简单,我们中国有一双温柔的眼睛,一双盯着国家利益的眼睛,我喜欢。
可美国不是,这样一来,中美之家的摩擦必不可少了,那中美关系何去何从。
4 中美未来
基辛格是个比喻大师,将二十一世纪的中美关系投射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用统一后崛起的德国,与老牌英国之间的竞合关系来说明。
那时,英国的外交官克劳出了一份报告《克劳备忘录》,报告核心就是:
德国的强大就是对英国的威胁,不管德国是什么样的国家。换言之,英国必须遏制任何将来会影响自己老大地位的国家。
无独有偶,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解放军军官刘福明也持类似的观点,基辛格在他的《论中国》一书的最后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刘大校的几本书,他将之称为中国必胜主义。
中国有必胜主义,大洋彼岸有美国版的《克劳备忘录》,这个经历过毛邓江胡的政治老人不停地批驳这两种观点的偏驳之处,字里行间,看的出来老爷子很担心。

未来究竟会如何,2011年的基辛格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