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信神的完美主义者

一个信神的完美主义者

作者: 发疯的然然 | 来源:发表于2017-10-01 22:49 被阅读7次

    在日本,有一个很传奇的企业家,名字叫做稻盛和夫,号称“经营之圣”。

    简单地讲,稻盛和夫一生有三个闪光点。27岁时创立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这家公司后来进入了世界500强。52岁时创办了第二电信,据说这家企业目前在日本是第二大通讯公司,后来也进入了世界500强。2010年的时候,日本航空公司在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日本政府表示这家企业象征着日本的形象问题,可以再救一下,于是请出了稻盛和夫。在稻盛和夫的带领下,仅仅在一年时间内,日航做到了三个世界第一。一个是利润世界第一,一个是准点率世界第一,一个是服务水平世界第一。日本航空就这样被稻盛和夫救活了。

    真的是一名很有实力的企业家。

    不过,稻盛和夫并不是一个把自己的方法守住不告诉别人的人,他出版了几部书,阐明了自己的人生理念。他自称是一个佛教徒,表示只要“极度”认真的工作,神灵就会送给你智慧迸发的瞬间,然后就能扭转人生了。

    他提到的“极度”,并不是像小学老师告诉学生要极度努力地学习才能成功那样鸡汤,而是在《活法》一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阐述了自己对“极度”认真工作的认识。让我来总结就是,绞尽最后一点脑汁把产品打磨到不能再打磨为止,只要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打造“极度”完美的产品上,为了质量至上的目标,克服一切困难,基本上就算是“极度”认真工作了。然后,你的努力就会被神灵感受到,神灵会给你灵感让你走向成功。

    虽然他用神话故事给自己的理论染上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但这种思想在骨子里确实是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

    我当然很尊敬稻盛和夫先生,而且我也特别佩服那些真正能够坚持完美主义作风的人。不过对于稻盛和夫如此执着地相信灵感是神灵给的的现象,我一直以来还是觉得挺神奇的。

    关于信仰和迷信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喜欢说信仰是教人向善的,迷信是蛊惑人心的。然而我曾经深入调查过一个叫做“上帝的教会”的疑似邪教组织。这个教派荒唐的地方在于,他们不仅认为上帝是个韩国人,同时还认为上帝有两个,不仅有男上帝还有女上帝,女上帝是这个教派头目的老婆。更荒唐的是,这个女上帝现在还活着,我看过她对信徒的演讲,竟然还是一个看上去慈眉善目的挺爱讲笑话逗信徒笑的老奶奶。

    就算是这样的组织,我仔细听了他们的理论之后发现,虽然他们会疯狂地在《圣经》中寻找能够解释他们教派合法性的内容之外,在道德教化方面,却是一样是教人向善的。其目的,只不过是想骗点“十一税”而已。所以在我看来,信仰和迷信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信的人是怎么样的,至于其本身,不过是一种针对焦虑感的“看起来有效的简单的解决方案”。

    稻盛和夫如此相信“极度”认真工作可以感动神灵,说好听点是信仰,说难听点就是迷信。然后我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个实验了,鸽子也会迷信。

    1948年,心理学家斯金纳发表了一篇论文,就叫做《鸽子的迷信行为》。其中的实验用到了8只处于饥饿状态、被安置在一个特制箱子里的鸽子,每隔15秒,箱子里的食物分发器会落下一份食物。然后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其中有一只鸽子形成了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另一只反复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第三只鸽子不断重复着抬头和低头的动作……”这些鸽子的古怪行为在实验开始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而且这些行为跟获得事物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鸽子就会去做,就好像是这些行为导致了食物的产生。

    如果按照时间次序搭建因果关系的话,就会很容易产生某些错误的归因,好比“极度”认真的工作,神灵就会送给你智慧迸发的瞬间。

    稻盛和夫讲述自己的故事,说他当初在最困苦迷茫的时期,把家当全部搬进了实验室,逼迫自己天天专心做实验,最后他终于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陶瓷材料,这种材料是可以用在电视机显像管的电子枪上的,而那时候电视机刚刚开视频普及,这个业绩就成为了他后来创办京瓷公司的重要资本。

    这个故事对他而言是绝对的人生转折点。虽然我们讲工作要认真是没错的,但是讲道理,他那一次认真工作的结果其实更可能是一个幸运事件。我们猜想,如果他合成的那个新型的陶瓷材料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可以应用呢?

    人在什么时候特别容易迷信?答案是当利益越大,不确定性感越强的时候。结合稻盛和夫自己在书中描述自己的状态,他经常不知道自己全情投入工作后的结果是什么,而且每次全情投入工作时都是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味道。这正好符合了利益很大,不确定性感很强。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稻盛和夫信神就合情合理了。而把他放到这个境地的,正是他自己极度相信的“极度”认真的工作。

    而且我们都知道,创新最好的过程实际是跨界。哪怕稻盛和夫自己也是,他创新时的灵感也总是来源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非可预见性的因素。虽然“极度”认真工作是有机会把产品搞到某个极端的程度,但要想搞出新的东西,是一定要有一些“意外”在的。这个意外,最需要的不是“极度”认真工作,而是开放视野。只有不那么“极度”认真工作,接触一些别的领域的东西,才不容易局限住自己的思维。

    所以事实上,要想搞出好东西,更科学的做法可能是在“极度”认真工作和开放视野之间找一个平衡,在一些时间里坚持一个目标不动摇,在另一些时间里开放视野接触一点新东西。相反的,稻盛和夫的哲学更容易让人误解,把开放视野的重要性忽视掉。

    而且,虽然用完美主义的思想去做事,确实可以做出最出色的结果,即使这个最出色只不过是制作者价值观中的而已。但是成本呢?

    关于这一点,在网上看看京瓷卖的东西就能看出问题了,京瓷的东西可以讲是质量过剩的超耐用品,有点德国制造的意思。虽然这种东西的听起来是很好,但是做起来成本就高,在交易时,制作成本本质上是由买家买单的。那么买家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好的质量,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很多企业家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有一个很有名的案子,说福特汽车生产了一款汽车,它的设计有点问题,如果汽车发生追尾的话,汽车的油箱就会爆炸,很容易造成车里人的伤亡。这时候,如果福特汽车在油箱旁边加一块挡板,这块挡板只需要16块钱,就能大大降低伤亡的数字。实际上福特公司是知道这个情况的,但他们算过一笔账,如果每辆汽车都增加一块16块钱的挡板,成本会增加很多,超过了他们对意外的赔偿,所以他们宁愿不加这块挡板,而去赔偿那些伤亡者。

    对于这样的“不完美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对此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说要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加一块挡板是可以的,换一种材质也是可以的,换一种刹车也是可以的。所有这些加起来,都会成为汽车的成本,由消费者承担。那么消费者最后到底是愿意把最后一块钱放到提高安全性能上,还是汽车功能上,还是汽车美观程度上?不同的消费者会有他自己的选择。如果真的要企业无限制地提高汽车安全程度,那结果就只能是马路上全部跑着坦克车。

    所以,可能不那么追求完美才更能适应真实社会,因为销量并不由你制造方到底投入了多少“极度”认真的工作说了算。兰博基尼是好,有跑车梦的都想要这么一台,但是正因为它真的太贵了,所以广大群众可能最终选择的仅仅是五菱宏光。况且,已经有不少企业家已经发现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才更容易让企业得知用户真正的需求,拥有更充分的改进空间。

    很多中国企业都是这样,当年大家都笑话山寨厂的产品低劣,笑话中国工厂只配给外国企业做外包,但并不是所有的山寨厂都想让自己低劣,并不是所有的工厂都只想给别人做外包。只不过是现在的水平只能这样,先卖出去再说,Facebook的老板也说过类似的理念,“完成好过完美”。大家都是挣了钱再想想看如何改进产品,如何改进生产线,如何扩张到稍微远一点的市场中,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现在中国制造变成了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

    或许在过去,生产力不那么发达的时候,用稻盛和夫的理念怎样都可以在世界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但是到了现在,时代变了,生产力提高了,合作的成本越来越低,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时候,可能那些不那么信神的、有点功利的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才是最适应这个时代的活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信神的完美主义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xz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