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2017年我读了150本书,谈谈这些

2017年我读了150本书,谈谈这些

作者: 1cb100c26ec8 | 来源:发表于2018-01-03 20:44 被阅读93次

    从2013年开始,我重新规划,慢慢改成有计划的方式来读书,转眼第五个年头。在2017年,工作之余我读了150本书。

    我把阅读分为两类,一类是目的性实用性比较强的阅读,比如工作直接相关、技巧技能或者课业课本等;另一类就是兴趣阅读或者人文阅读,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社科、科学、经济、管理等等。

    这里我会着重谈谈兴趣阅读这一类的书,篇幅有限只简略写几句感受,纯粹个人意见。

    历史

    翻看我的读书记录,2017年读的最多是历史类的书。为什么要读历史呢?高华在《历史学的境界》最后一篇文章里是这么说的:“......所以还是余英时先生说的对,学史读史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性,或者说,我们可以从过去的教训中丰富人性,增长智慧,从而提升公民意识。”我很喜欢高华的这个解释。高华也说读懂历史是需要一定阅历的,否则无法理解,无法共鸣。因此,读历史与各人阅历亦有关系。

    1.《伟大的中国革命》费正清

    本书是费正清对中国1800年-1985年四个阶段革命的研究成果。他很擅长用风趣、清楚、简单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在阅读此书时候,能感受到他这些简单又清楚的表达是来自于他丰富深厚的历史功底,特别到位,让人不由拍腿叫好,会心一笑。

    2.《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孔飞力

    孔飞力的这本书是谈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中国向现代国家发展的内在原因分析,与费正清的书相比,孔飞力的书语言专业性更强,语义更为深奥,对于我这种非历史专业的读者来说,读着是有点累的。不过,孔飞力另外一本更有名的著作《叫魂》,可读性就强多了。

    3.《叫魂——1786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

    在这本获得1990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的书里,孔飞力选取了1768年发生在乾隆时期由于妖术引发的社会恐慌,皇帝如何控制这场恐慌,以及由此引出对所谓“乾隆盛世”表相下当时社会政治真实状况的分析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上文所说,我认为此书史实史料丰富,可读性更强。

    4.《中国思想之渊源》牟复礼

    中国各种传统思想,诸如儒家、法家、墨家等的精辟归纳。

    5.《中国历史中的佛教》芮沃寿

    佛教如何进入并融入中国社会,经过千年变化,成为今天中国的佛教。

    6.《东亚文明》狄百瑞

    狄百瑞是东亚思想史大家,东亚各国,特别是中国,是如何经历儒家、佛教、新儒家和后儒家各个思想阶段的,其中佛教部分可与《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对照来读。

    7.《余英时访谈录》陈致访谈整理

    余英时谈了研究、治学、友人等方面的观点和评价,内涵深厚,观点精辟。他对老师钱穆的叙述和评价,让我对钱穆的印象有所改观。

    8.《陈寅恪研究》余英时、汪荣祖等

    对陈寅恪治学的评价,特别叙述了陈寅恪最后几十年境遇和研究内容,有些争论。读完后,感叹,这样的大家,最后收场却是凄凉。

    9.《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罗杰·克劳利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我感觉欧洲历史的当代写作,可读性都比较强。

    10.《德国史稿1555-1618》利奥波德•冯•兰克

    兰克是“考据史学”之父,与考据学相对的是“解释史学”。虽然写的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德国,但是内容一点都不枯燥,史料丰富,描述生动,可读性强。余英时、高华和芮沃寿的著作里都提到了兰克,可见兰克的地位。

    11.《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应该说这是本借着《人类简史》写的畅销书,书的后半段暴露了作者的软肋,看得出尤瓦尔已经尽可能去搜集资料做研究,并尽量与历史学和人类学去联系,但是内容差强人意。

    政治、哲学和法理

    这几年也在逐步增加这几类书的阅读。文史哲不分家,人文的基础扎不扎实,哲学还是相当重要的。读的政治学书比较浅,不过增加政治意识,或许对一个公民来说,还是有点价值的。

    12.《档案:一部个人史》蒂莫西·加顿艾什

    许知远称蒂莫西·加顿艾什是他认为最好的政治写作者,在这本书里,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蒂莫西发现在多年前他去东德进行采访研究时候,被人监视汇报的秘密档案,由此看到一个人人皆为告密者的东德。

    13.《布达佩斯往事:冷战时期一个东欧家庭的秘密档案》卡蒂·马顿

    卡蒂的父母是美国媒体驻匈牙利的特约记者,因此,她的家庭在冷战时期受到了类似于前苏联模式的监视和监禁。直至多年后,她在开放的国家档案局看到了这些秘密档案,谁能想到最友善的人也是告密者。之后她去拜访了这些当年的告密者,这些人虽表面镇定,不堪的历史仍旧折磨着他们的心。这本与《档案》对照来看,人性啊,跃然纸上。

    14.《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汉娜·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在此书中对纳粹统治德国时期犹太政策的总结,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此书很有争议,因为阿伦特自己是出生于犹太人,她在这本书中的论点,引起了犹太人的反感。希望不要有那么多情境,让人有机会表现这种“平庸的恶”。

    15.《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弗朗西斯·福山

    作为美国有名的“右派”政治学家,福山在这本书里提到有两种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前进,一个是现代科学,一个是“寻求承认的斗争”,何处是历史的终结?人类最终的社会是怎样的?读一读福山的观点,我想我们都会思考。(注意美国社会所说的“左”和“右”与中国定义不同,可参考阅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

    16.《价值的理由》陈嘉映

    中国著名哲学家陈嘉映的著作,属于政治哲学,探讨了一些社会现象,谈论的问题非常接地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

    17.《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赵汀阳

    青年哲学学者赵汀阳的著作,也是政治哲学类,专业性学术性更强,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哲学思辨性。(没有周濂的书那么容易读)

    18.《独处的艺术》阿兰·德波顿、萨拉·梅特兰

    如何生活,如何独处,从哲学、文学、心理学等等角度来轻松的讨论。

    19.《简明逻辑学》格雷厄姆·普利斯特

    这本是牛津通识读本中的一本,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逻辑学的基础知识。

    20.《没有主心骨的西班牙》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加塞特的重要作品,作者生前此书已在西班牙国内再版五次,是西班牙高等教育的一门课程,用历史哲学的方式分析西班牙不振的原因。我想说这个版本的翻译不是太流畅。

    21.《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埃里克·卡普兰

    作者是《生活大爆炸》的编剧兼制片人,也是位哲学博士。作者用逻辑、哲学、理性主义、神秘主义、幽默感、生物学、物理量子学、卡巴拉和犹太教,以及宗教角度,探讨了诸如“圣诞老人是否存在”“人是否存在”等哲学问题,比较烧脑。

    22.《洞穴奇案》彼得·萨博

    千万不要被书名迷惑,认为是推理小说。洞穴奇案其实是英美法学历史上特别有名的一个案例,这是个虚拟的案例,配合5份风格迥异的判词,法理伦理道德之复杂性可见一斑。这本书是对这个经典案例的扩充,作者增加了9份判词,对我这种非法律专业的人,是一个了解法理精神的方式。

    古代文史相关

    23.《世说新语》刘义庆

    读的很慢,尽量不看注释,温习了好多典故。

    24.《万变: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李零

    李零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从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国古汉语研究,考古文集很有意思,里面有很多考古的图片,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丰富有趣。

    25.《我在故宫修文物》绿妖(合著者),‎萧寒(编者),‎严明(摄影者)

    还是因为看了纪录片,看完觉得有点散乱,因此按习惯读了读书,跟纪录片内容大致一致。

    26.《诗词格律概要》王力

    27.《古代汉语常识》王力

    28.《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以上三本都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的著作,我一直断断续续在读《资治通鉴》,并打算看更多古籍,因此补一补古文基本知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介绍了从礼法、宗教、官位、编制、姓名、节气、饮食等各个方面的古代基本常识,很有意思。

    经济和管理

    作为一个学管理做管理的人,我在2017年减少了经管类和心理学类书籍的阅读,因为过去一直读得很多。经济、管理的主体都是人,先不看其中数学逻辑和心理学的层面,我选择侧重从历史政治等角度来了解人性。

    29.《合作竞争》拜瑞·J·内勒巴夫、亚当·M·布兰登勃格

    我个人认为这是我读过的把博弈论和竞争战略融合得最好的一本书,主要介绍了PARTS方法,内容不过时,MBA战略课推荐书单。

    30.《统计陷阱》达莱尔·哈夫

    哈夫是美国著名统计学家,此书非常经典,教你如何辨别报纸报道、公司财报还有广告那些别有用心的数据陷阱,这些陷阱,到今天,还比比皆是。

    31.《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

    两位作者分别是2001年和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两人合作写的这本书,探讨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消费的不理性,提供了更为现实和普遍的欺骗均衡,从购买香烟到办健身卡,吃垃圾食品和购买金融产品,甚至是投票,都是欺骗均衡的阵地。

    32.《重新定义管理》布莱恩·罗伯逊

    介绍了流行于硅谷的一种新型公司管理制度——合弄制HOLACRACY。完全不同于传统管理的层级和授权方式,如果要完全执行,必须经过专业公司培训和帮助。这是一种管理新模式的观察和参考。

    33.《清单革命:如何持续、正确、安全地把事情做好》阿图·葛文德

    著名的葛文德医生的代表作,介绍了用清单管理医院工作的方法,并将整个方法借鉴应用于管理等其他领域,有启发性。

    34.《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亚力克·福奇

    35.《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马修·克劳福德

    《工匠精神》和《摩托车修理店未来工作哲学》这两本是为了了解和研究工匠精神而做的专题阅读。

    36.《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吴声

    吴声是逻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虽然我不看逻辑思维,但是在IP这个概念火起来的时候,看看吴声的解释,也是种不错的了解方式。这本书里,吴声堆砌了反复拗口词汇和各种案例,眼花缭乱,其实讲的道理并不深奥,大概是受了那些商业畅销书的启发,名词创新本事一流,叫人佩服。

    37.《无人驾驶》胡迪·利普森

    2015年研究了区块链和比特币,2016年研究了人工智能、工业4.0和物联网,无人驾驶是我2017年研究的一个科技名词。这本书系统简洁地介绍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对大众来说是了解无人驾驶比较好的一个版本。

    38.《不可消失的门店》大卫·贝尔

    39.《屏幕上的聪明决策》什洛莫·贝纳茨、乔纳·莱勒

    40.《超市里的原始人》杰弗里·米勒

    这三本是湛庐(出版社品牌)在主推的“新零售”三部曲,有点新瓶装旧酒,很多内容,似曾相识,老美写的研究零售的书总是会与中国国情略有出入,不过思路和结论有可借鉴性。

    社科和科学

    41.《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刘邵华

    一位台湾人类学家跨度10年,长达20个月的田野调查,详细介绍了凉山诺苏人在现代化浪潮中辉煌又惨烈的经历。看完此书,正好看到社会上关于“格斗孤儿”的新闻,当时就想,千万不要简单把小孩遣送原籍就了事,特别理解其中的无奈。

    42.《叩响天堂之门》丽莎·兰道尔

    当今理论物理学大师、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三所大学终身教授丽莎·兰道尔的宇宙三部曲之一。书里介绍了粒子物理学、宇宙学、额外维度等基础理论和学科知识,还介绍了大型强子对撞机,个人觉得比霍金的书稍微好懂一点点。

    43.《星际穿越》基普·索恩

    这本并不是电影原著故事,而是电影的科学负责人基普·索恩对电影中涉及的黑洞物理学等专业知识的说明,如果你恰巧也读过霍金的书,读过此书你就会知道,电影中呈现的卡刚都亚黑洞是人类用已知技术,最大可能模拟出的、最逼真的、经过理论验证的黑洞视觉效果,同样还有诺兰的四方体。补充一点,基普·索恩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4.《物理世界奇遇记》乔治·伽莫夫

    伽莫夫用一个虚构的人物的经历,介绍了相对论、量子论、统计物理学、原子和原子核结构理论、基本粒子、大爆炸理论等知识,形象生动,的确是我看过最通俗的版本。

    45.《超级合作者》马丁·诺瓦克、罗杰·海菲尔德

    我是从兰道尔的书里知道这位学术明星和这本书的。诺瓦克是哈佛进化动力学中心主任,与道金斯齐名。他认为合作是继突变和选择之后的第3个进化原则,这一研究成果明显挑战了道金斯著名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就是介绍这个理论的。诺瓦克把基于数学基础的博弈论,与进化理论结合,运用数学模型进行生物学演进研究,非常厉害!

    46.《人的脑洞略大于整个宇宙》丹·刘易斯

    一本脑洞大开的奇葩百科全书,里面没有假设,都是真实的事情。

    47.《品尝的科学》约翰·麦奎德

    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吃熟食让人类有更大的脑容量,从而成功进化,原来所谓的葡萄酒品尝味觉图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原来最辣的辣椒可以不断培育,关于味道、食物的科学书籍。

    48.《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尔

    自我管理一向是我研究的重点,这本书是自我管理的畅销书,还是值得读一读的。

    49.《刻意练习》安德斯·艾利克森

    这本书纠正了所谓一万小时理论的误读,只有有计划有重心的不断调整练习,才会真正提升学习效率,实操性差一点,培养神童还是挺难的。

    设计和传媒

    50.《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51.《深泽直人》深泽直人

    《设计中的设计》和《深泽直人》都是我给自己研究工匠精神专题规划的延伸阅读书目。两人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人与环境的因素,原研哉对细节的追求和感受令人印象深刻,深泽直人崇尚的是无意识设计。

    52.《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波兹曼在开篇就说有两种方式失去精神上的自由,电视等新媒介即代表了其中一种会让人变蠢的技术,媒介改变内容,政治、宗教、教育一切皆是娱乐。

    53.《媒介与文明》马歇尔·麦克卢汉、昆廷·菲奥里

    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宗师麦克卢汉的一本奇书,超多隐喻,丰富的引用,无法想象他是如何把传播与各种学科连接起来的,甚至是电子游戏。

    54.《看》约翰·伯格

    这是我读的约翰·伯格的第二本书,之前看过《观看之道》。作为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他写的这几本书都是讲述如何欣赏艺术,《观看之道》被BBC拍成纪录片,成为大众艺术批评教育的经典。

    现代文学

    55.《悲伤与理智》约瑟夫·布罗茨基

    “一个人愈是接近自己的未来,亦即坟墓,他就愈能看清过去。”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布罗茨基被誉为“隐喻诗人”,他用写诗歌的方式写散文,是将诗歌和散文两者优点结合得最好的一位作家。

    56.《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迈克尔·布斯

    看一位有着丹麦太太,自己长期旅居丹麦和北欧的英国作家如何分析北欧五国的国民特性和五国间的爱恨情仇,读完之后,你肯定会和我一样,发现之前对北欧的印象是浮于表面的,对北欧是不了解的。

    57.《西班牙旅行笔记》林达

    林达每次都是打着旅行的名义,讲述最最正统的历史。本来想看看介绍风景的文字,结果却上了一堂西班牙历史课,弗朗哥统治、西班牙内战、埃塔、国王,直教人看的沉重起来,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没有悲伤的过去。

    58.《旅行与读书》詹宏志

    与林达相比,詹宏志的书就轻松许多了,看完比较平淡,既没有感到如何精妙,也没有觉得哪里特别不好。

    59.《木心谈木心》木心、陈丹青

    这部主要是根据木心的学生陈丹青的笔记整理而成,木心显然对文字也很有态度和造诣,我比较尊重这样博学的人。

    60.《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余华

    余华的杂文集,记述了生活、社会、文学的回忆和感想,也记述了他自己创作历程所想所感。

    61.《地下铁道》怀特·黑德

    亚马逊全球2016 TOP 20图书的榜首,而且获得2017年布克奖,写了黑人女奴逃离种植园的故事,作者用非常平实的文字描述黑奴遭到的虐杀,这种平实反而叫人毛骨悚然。

    62.《乡下人的悲歌》J·D·万斯

    盖茨书单推荐的书,一个出生和生活在美国下层白人工人社会的孩子如何成长为耶鲁大学法学院硕士的故事,后面隐含了美国下层白人工人社会阶层缩影。真挚的爱超越阶层,让人感动。

    63.《浮生梦》达芙妮·杜穆里埃

    《蝴蝶梦》作者杜穆里埃的另一部作品,一样有着迷雾的故事情节,狂热的爱,最终走向了毁灭的边缘。

    64.《解忧杂货店》东野圭吾

    由于名气太响才读的一部小说,一个有点奇幻的穿越温情故事,我想很多人都读过了。

    65.《雪人》尤·奈斯博

    66.《猎豹》尤·奈斯博

    挪威小说家奈斯博的犯罪小说,“哈利·霍勒警探”系列,后面还有三本。故事写得不错,变态杀手和执拗的警探,杀人凶器和杀人方法都很奇特,最后都是千钧一发,吊胃口吊到结束。

    67.《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这部电影很叫人感动,我遇到好看的电影,看完后,喜欢再去读一读原著,发现原著比电影更为细腻感人,感动但不悲伤。

    68.《天才的编辑》A·斯科特·伯格

    一本伟大的著作,一个伟大的作家,离不开一个伟大的编辑。

    69.《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乔恩·克拉考尔

    取材于一个非常厌恶社会的青年克里斯多夫·强森·麦坎得勒斯的真实故事。这个青年放弃了好工作,一个人去阿拉斯加流浪,最后一个人孤独地死在野外。追求自我的精神令人敬佩,但是一个人的脆弱与孤独无援也让人悲伤。

    70.《香蕉的低语》伊切·泰玛尔库兰

    讲述了两个姑娘分别在黎巴嫩寻找亲情和回忆的故事,有点沉重。

    71.《恋情的终结》格雷厄姆·格林

    号称史上提名最多次诺贝尔文学奖的格雷厄姆的代表作(他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21次)。一段因为战争爆发而中断的婚外情,男主角却无法忘却,想尽方法调查过去恋人的情况,希望挽回这段感情,最终女主角为了信仰拒绝,病故。

    72.《暖食:质朴的味道,家的味道》

    《愿你成为最好的女子》

    《不如任性过生活》

    这三本都是蔡澜的书,我比较喜欢《暖食》,还是讲吃的更好玩。后面两本是一个系列的,蔡澜一向个性鲜明,看看或许每个人有不同感想。

    73.《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松浦弥太郎

    这本书是松浦弥太郎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他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相处的观察和思考,生活美学教科书。

    74.《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

    特德·姜在科幻领域的地位不用赘述,这本是他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包含了被翻拍成电影《降临》的原著。看完电影后再去看原著,原著是一个短篇,发现电影对原著的改动还蛮大的,不得不说改为电影后的节奏更紧凑更吸引人,也更好理解。

    75.《重生》斯蒂芬·金

    这部不是很惊悚,有点科幻或者说是神话色彩,斯蒂芬·金很会讲故事,但是读到结尾,我心里嘀咕,难道就这样结束了?还真是,这大概是本书最大的包袱。

    76.《它》斯蒂芬·金

    《它》有两部,其中讲述童年的部分被拍成了电影《小丑回魂》,书当然比电影描述更为细致,斯蒂芬·金的这部书真的很吓人,不说了,喜欢惊悚片的可以读一读,看一看。

    77.《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丹尼尔·凯斯

    这本是美国科幻作家协会从300位作家的作品里挑选的11篇科幻中短篇合集,原来阿尔吉侬是一只老鼠的名字......

    78.《美国众神》尼尔·盖曼

    这是本小说,叙述方式挺暴力的。小说讲了随着各地移民一起来到美国的诸神,随着时间流逝,慢慢丧失了信徒,被新的电视神、科技神所取代。看了同名美剧,这种作品应该会遭到各种宗教信徒的抗议吧。

    79.《双峰》马克·弗罗斯特

    这本我买了纸书,因为这本书的印刷和装帧方式与《S.》有的一拼,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大卫·林奇根据此书在1990年拍了同名美剧,并获得了1991年金球奖。

    80.《神经漫游者》威廉•吉布森

    《零伯爵》威廉•吉布森

    《重启蒙娜丽莎》威廉•吉布森

    威廉·吉布森是赛博朋克科幻之父,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我最喜欢的《黑客帝国》灵感就是源自他的这三部系列。在这个系列里,场景都是代码,人与机器混合体,人通过链接进入虚拟场景,让人想起《攻壳特工队》,我还蛮喜欢这种风格的,女主角太酷了,有股狠劲。

    以上是我在2017年工作之余读的书中的一部分,分类方法纯属我个人习惯,方便整理,不很严谨。文中语句都是个人拙见,肯定有不少错漏偏见的,敬请谅解。

    或许有人会问,读这些书有什么用?

    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读书是要达到真正的自我理解,而并非只是要博得别人的垂青。(《东亚文明》第47页-48页)

    朱熹说过“格物致知”,如果我们希望扩充自己的知识,就在于探索我们接触到的任何事物的原则,使人的心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东亚文明》第49页-50页)

    这是篇小结,不做展开,如果感兴趣的,可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号,工作之余不定期更新: fushengzaji  (小猴子颖的浮生杂记)

    备注:文中所有书籍封面图片均为我实际阅读版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年我读了150本书,谈谈这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al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