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节制是美德,人常常不知道度,被虚荣蒙蔽了双眼。当我们学习节制,秩序变得井井有条,人性变得澄净安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20461f998ed0a772.jpg)
爱比克泰德说过,看起来我们能控制的非常少,但正是这个小小窗口,才是人类自由、自律和独立自主的基础。
拥有而不试图占有,可以有而不需要,人就有点有神的品质。如在餐桌上,你反复拒绝他人的夹菜,会不会显得有点怪?哈哈,开玩笑,你肯定来者不拒,这样就比较大众。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中有理性的部分也有非理性的部分,都是本性,人不能强行用理性压制非理性,也不能放纵非理性,而应当在两者中找到一个适宜的平衡点。
他引入了一个概念:黄金分割点。重要的美德,例如勇敢、节制、幽默、友好、耐心等,无不存在于极端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
具体而言,勇敢是过度鲁莽和过度怯懦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幽默是过于严肃和过于滑稽之间的黄金分割点,找到两个极端之间恰当的分割点则是一门需要实践和练习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养成美德的唯一方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直到它们变成本能。而这也正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幸福观上的一点分歧。这一点和斯多葛的实践观点非常相似,知行合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c70fa846d2eb6ef4.jpg)
柏拉图推崇的幸福观建立在绝对理性基础上,这种观点重视精神的体验,而忽视了实践活动的作用。有一种爱情观名为“柏拉图式爱情”,追求纯粹的心灵沟通,注重理性精神的纯洁爱情,反对一切情欲。
为什么柏拉图更追求纯粹的精神和理性呢?他曾提出著名的理念论,并对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加以区分。他认为,相较于我们肉眼所见的现象世界,理念世界才是更真实、完美和本质的世界。而柏拉图的幸福观也延续了他对精神世界或者理念世界的崇拜和追求。
柏拉图认为,幸福就是灵魂(精神世界)的和谐。而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理性、激情以及欲望,对应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德性。只要这三个部分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与和谐,人就是幸福的。
他指出,正义是让灵魂达到和谐的一种手段,这是因为它可以让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德性彼此协调,和谐共处。但不管怎样,柏拉图的幸福观更关注的是精神世界的和谐与完美。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幸福需要智慧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活动同样非常重要。他指出,真的“德”分为两种:智慧之德和行为之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而真正的美德是智慧和实践二者的结合。
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美德是一种自然之德,它不是绝对理性,不局限于精神层面,也不是绝对非理性,而是一种“合理性”,这其实与我国儒家思想推崇的中庸之道非常类似。
柏拉图认为灵魂或者精神世界和谐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幸福就是灵魂的和谐;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的生活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生活,必须要在现实实践活动中去获得。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1ecc688406d60631.jpg)
万维钢老师说过:很庆幸人有渴望的能力,如果没有渴望这种机制,每个人都会一直沉浸在自己现有的价值观中,不愿意探索新的价值观,这样的世界就太没意思了。
古今中外的古老智慧都告诫我们,满足需求、克制欲望是获得幸福快乐的有效途径。而对欲望和渴望的区分让我们懂得,除了需求,我们也应该有更高的价值追求。
欲望往往由于外在环境对我们的刺激而产生,它是利己的,欲望的满足往往带有某种破坏性;而渴望源自我们内心一种对美的追求,它导向有意义的创造,渴望是我们获得人生意义的法门,也是我们获得持久幸福感的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