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去做,不用使他们知道为什么。】
读完这句话,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愚民思想,于此我联想到《史记·滑稽列传》有一句“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商君列传》有一句“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孙子·九地》中对“悬兵投险”之术的记载,把带兵比作赶羊,原文是“如登高而去梯,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这些话意思差不多,孟子对此类现象做过概括,他说“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这与我们今天追求的民主格格不入,因此这句话也成了孔子屡被攻击、批评的证据。
古文没有标点符号,断句不同有时候会使得意思截然相反,康有为就把这句话改为“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能做就让他做,不会做就教他怎么做,如此一来,整句话一下子就为众人所接受了。对于这句话,有分歧有争议,站在执政者的角度,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单纯的站在总结者的角度,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只是在描述一种社会现象,没有特指什么,我们可以任选一种去理解,因为没有一种思维,或者只向一个人学习就能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是批评还是接纳,全凭个人决断。
“民主”一词听着就宏大,不过看待问题要结合当时背景,就像李泽厚先生说,古代的民主是“为民做主”,替老百姓做了决定,不是现在所追求的人民自己做主,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更何况在今天,很多民主依旧是一些利益集团,权力拥有者在左右。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纯粹的愚民政策肯定是越来越不被接受,于此我想抛开争议, 不谈执政这个层面,只谈一点真实生活中个人感悟。
小时候,父母管教得很严,总是在下命令,很少蹲下来和颜悦色的跟我讲明白为什么,如果再不听话,往往还得挨顿揍。而今自己做了父母,对待亲生骨肉,有时候我也会不耐烦的直接命令式管教,一是当时不愿意耐下心来,二是觉得孩子根本听不懂,还不如结果导向,不让孩子做至少能避免一些危险,而这些跟学识、经历没多大关系,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基因所致,简单粗暴也是一种解决办法。
工作中,尤其是销售岗位,流传着这样一些话,比如“简单、听话、照做”、“我说你听,我做你看”,“成功是可以复制的”……这些话无关自由、无关鸡汤,不用急着扣帽子,相反这些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先从简单入手,模仿别人去做,在做中学,不断的复盘反思,最后会发现,不仅领悟到其中道理,个人能力也提升了一个层次,如果还没做,老是琢磨为什么这么做,容易画地为牢,先入为主的产生抵抗情绪,或者是胆怯心理。
我们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也要有简单迅速的动作,否则真的印证了一句话,那就是“道理懂得不少,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当自己知识、阅历不够的时候,就只能当个“愚民”,因为即使别人说了,自己也理解不了,或者出现理解偏差,还产生更多矛盾和误会,因此终身成长就非常有必要,不断去提升自己,不被人当“愚民”耍,也不去耍别人,才能做一个真正的“自由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