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007522/7b7082c3b5d1c5e7.jpg)
01
近几年家住北京东五环外,附近基本是城乡混搭的格局。
离家很近的地方有一个早市,出小区东侧门,小河边便是。自门口开始,沿河边的一条小路就是早市的场所,迤逦直至大路边上。新鲜的蔬菜、时令的水果、自家打的豆腐、刚掰的老玉米,种类基本不固定。骑电动车和三轮车的,车厢就当台面,没有车的,地上铺张毯子就是售货台,路两边一家挨着一家铺展开来,摊主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流动的买主、溜达闲逛的人群,嘈嘈杂杂,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早市是自发形成的,谁来的早,谁就先摆上,夏天常常天不亮就有人来了,中午12点左右自动散去,因此叫早市。摊主也不固定,家里有什么就拿来卖什么。
初春,鲜嫩艳红的香椿芽,参差不齐,一看就是自家香椿树上摘的;细细的韭菜,一把把实实的,干干的,买回家洗净案板上一切,满屋子都是浓浓的韭菜味儿。如果买到农民自家种的黄瓜,咬一口,酥脆香甜,真的比水果都好吃。运气好的话,还能买到山里人自己树上的板栗,或者水库里捕捞的鲜鱼。当然也有拿批发的蔬果来凑热闹的,那就没什么新奇的了。
起先来逛早市,是来看热闹、瞅新鲜的,没想到还能买到好东西,后来就当做是超市购物的补充了。
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感受一下乡土的气息,品尝一下久违了的应季蔬菜的味道,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
早市的东西一般比超市新鲜而且便宜,所以来的人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大。每天早上,早市周围的各条路上,都走着手拎蔬菜的人,甚至有人开着车前来采购。
集市是最古老的交易方式,现今经济发展了,购物模式趋于多样化,集市越来越少了,也正是因为原始,才使得它散发着质朴的气息,更接近自然生态。民间自发形式的交易,往往最接地气,最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比如北京的老秀水街。
我们夫妻开了家小店,日常除了打理店内的生意,就是买菜做饭,所以买菜也成为了我俩的一个爱好。
02
闲暇时我们也拉起小车,到附近的蔬菜批发市场逛逛,或拉一车豇豆回来,烫过晾干,冻起来慢慢吃;或多买些辣椒,将它们用线穿起来,自然风干,做干辣椒用;或者买些能放的土豆、洋葱、红薯。日子就这样在舌尖上缓缓的流淌,生活的歌在简简单单,平平常常里低吟浅唱。
批发市场除了批发,也有零售,只不过零售就是摊主席地而坐,面前一堆蔬菜。有一次,我们看上了一堆鲜嫩的藕,准备买一些,可是空间有限,前面一位胖乎乎的大叔把那堆藕挡得严严实实,只好先等他挑。谁知大叔是个严谨仔细的人,绣花一样选来挑去,完全不考虑还有别人,其实除了他之外,也只有我们等着买,他侧一侧身,我们就可以一起挑选了。
看着他慈祥的面容,我忽然想到,也许在家他是一个和蔼慈祥的爷爷(姥爷),为家人挑选食材一丝不苟,愿为家人付出所有的爱。可是,您就不能分一点爱给你的同类吗?
03
后来批发市场搬迁了,早市也因为人越来越多,影响到大家出行,被圈进了一个院子里。
摊位比较固定了,换了许多新面孔,新增了鱼和肉,还有小吃。
新来的一对卖菜的夫妇,一开始生意比较清淡,每次到他们的摊前买菜,他们都很热情,满脸的感激。后来他们的生意好起来了,而且成为最火的一个摊位,别人家摊前都是平常的客流,只有他们家每天总围着一群人,夫妻俩飞快的称重、装袋、找零,还有些忙不过来。
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家的菜相对比较新鲜,可不要低估了群众的味蕾,而且服务周到,买冬瓜会送你一小把香菜,装菜的袋子也比其它摊位的大,便于大家多买,也好拎。最重要的是夫妻俩为人热情诚恳,一直记得我们,每次买他的菜都要给我让利。
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不管买卖大小,诚信待人,自然有好生意。
后来听别人说,夫妻俩靠卖菜供孩子上大学,天天出摊,风雨无阻,虽然辛苦,但是他们脸上常常挂着纯朴的笑容。
还有一位老哥的五谷杂粮摊生意也不错,买他的小米回来熬粥,大家都说香。老哥比我年长几岁,瘦削的身材,一笑满嘴只有几颗牙,我跟他学过蒸豆沙包、生豆芽、做发糕、做窝头的配方,蒸窝窝头的诀窍就是他传授给我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07522/4d8ee1951d731975.jpg)
04
早市的故事还有很多,柴米油盐,都是老百姓的故事,生活不过如此。
一起出门买菜,一起回来做饭。喜欢去早市,除了蔬菜新鲜,更因为能感受大地上那不多的一团温暖,感知一颗颗善良的心。于恬淡中回望生活的脉络,于平常里感知爱的温度,相伴携手共度这生命的河流。
买菜做饭,也可以有不同的烟火。相知是金,相守是福,时光不断,岁月如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