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老妈来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说今天回。因为昨天在县里,也回不了。
她说,想问问我什么时候回,也好把拿回去的东西与弟弟们的东西凑在一起,去走亲戚,显得很多。因为她的侄女、外甥女们一起来的时候,拿了五六种东西。如果一个人去走亲戚的话,要么东西会很少,要么买很多东西又有些头沉。
其实,我听了这些话,心里颇不好受。我并不是心疼钱,每次回家我都要买很多东西,经常要给老妈一些现金。每次过节更是要拿很多回去。况且,我们兄弟拿回家的东西,都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
她这么说,反倒勾起了我的很多感慨。从小的时候,对于这种走亲戚的活动,我就很不感冒。你送给我,我送给你,你的多,我的少,总会有些计较。有的人觉得自己送出去的多,收回来的少,便恨恨连声。总会有很多时候弄得大家不高兴。很多地方透露出送礼的人、收礼的人之间的假惺惺。所以小时候这种节日的礼尚往来,基本没给我留下什么好的回忆。
如此想来,小时候总想好好学习考个大学、跳出农门,也有拜托农村的生活方式在里面。而这种看似温馨,看似温情脉脉的节日礼尚往来,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情冷暖、锱铢计较,更让人唏嘘不已。
当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变化了,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真诚与温馨,节日的人情往来也给亲友们见面聊聊,相互看看近况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可预期、不约而同的机会。
诚然,真实的需求需要满足,形式上的面子也要顾及。老妈有老妈的价值观,有她的面子,我也还是要按照她的想法去行事。只是,其中的有些道道,让我认同,总还需要一些时日,也或许,即使假以时日,也无法让我完全认同。
二
说到老家的风俗,我想起老家有个堂兄,也是我小学初中的同学。他非常热衷于很多所谓的家族活动。很多活动,无非是三扣九拜,烧香磕头,焚纸燃鞭,一如孔子他老人家要恢复的“周礼”。
很多年前,一有什么活动,就要电话通知我,我不回去,还很严厉地问我为什么不回去?我只好说,我当时出差了,不在家。又一次他见了我,问我:“你怎么那么忙?连这样的活动也不参加?”我就势给他说,以后这样的事,你也干脆不要通知我了。
有时开玩笑,我当初奋力考学,就是为了摆脱父辈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装神的、弄鬼的。还尤其是,我这仁兄,在小的时候,对我们共同的爷爷的各种敌视、谩骂,一直也没有从我脑海中抹去。还有他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各种大吵大闹,各种鸡毛蒜皮,每次见我之后的喋喋不休,也让我对他所搞的所有活动都觉的充满了滑稽感。
所以,村里的很多人在外面混的不错,总会开着车,鸣着喇叭,一副衣锦还乡的派头。而我每次回去,总怕人看到,怕遇到熟人,总是把车停在尽可能少熟人看到的地方。或许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我不愿打搅,而我也有我的生活我也不愿意被打搅。两相比较起来,可能后者更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