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新手父母迎接孩子到来之后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期待。想像着他(她)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并憧憬着与他(她)一起共度的美好生活。然而育儿路上的辛苦与甜蜜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养育孩子也像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盲盒,所有结果只有在打开那一刻在得以揭晓。
做为父母,大致会经历如下的心路历程。从刚出生时对他(她)的许愿大多都只是希望孩子健康,接下来你会期待他(她)是一个让人省心好带长得白胖的娃娃。再到后来开始上幼儿园,多少人都会自信的觉得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会背诵一首古诗,会唱一首儿歌等诸如此类的事情,都能让你开心骄傲很久。顺利升入小学,才开始渐渐清醒的知道,人与之间的差距。也会让你第一次清楚的意识到,那些对于自己孩子的优越感和自信,更多时候是来自于父母自己的滤镜。随着学业上升,分数、排名开始左右了你的情绪。再接下来,孩子被沉重的课业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你开始心疼孩子,你希望孩子哪怕是能多吃一点,多睡一会儿就好。你甚至发现孩子眼里已然没有了光,只有面无表情的茫然,和机械重复的学习,所有曾经的期待在那一刻都被化做了心疼。网络上、生活中铺天盖地关于的抑郁症、情感障碍、青春期综合症的消息让你如履薄冰、胆颤心惊。于是,你开始学着反思,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重新来思考育儿的问题。你开始慢慢回归生孩子时的初衷----只希望他(她)健康快乐就好。放低对他(她)的要求,接受他(她)的普通。到此,亲子关系得以冰释前嫌,慢慢朝着最初温暖和谐的亲子关系靠近。而你也终于了解,养育孩子是你人生的一场修行,度人度己也全凭个人参悟。
接下来说说身边两个真实的例子吧,也折射了这个社会一部分家庭的影子。第一个人是我的多年好友,她本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她所在的行业里做得风声水起。她本人育有一女,天资聪明,从小就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社交天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乖巧懂事也从未让家人操心。性格开朗、喜好看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最好中学的重点班,似乎一切都顺风顺水。朋友一直期待着她能考入一个好的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这一切就圆满了。就在进入初中一个学期后,孩子出了问题。每天回来说不上两句话便开始嚎啕大哭,哭着喊着不想读书了,成绩也从全班前几名,掉落成为倒数第一名。追其原因无外乎沉重的学业、校园霸凌、对尖子身的嫉妒与孤立、以及本人多思敏感的性格。当从医生手中拿到确诊抑郁症的单子时,她真的接受不了,反复复盘于过去育儿过程中究竟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后来,经过再三考虑,她将女儿转入了一个普通且可以走读的中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女儿有了朋友,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并顺利脱离了药物。她甚感欣慰,最后感叹道:“她能健康的活着就好。”
第二个故事来自于我家楼下的邻居,她对于我而言是一个没有交集的陌生人,可是对她的声音我却相当熟悉,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因为经常听到她高亢的骂人声。每当夜晚来临,楼下就会传来她教训孩子的声音。身为人母自是了解孩子不听话时那种焦燥与火大,起初也不以为然。直到她数落孩子的频率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晚,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有时路过窗边会不自觉的被她的声音所吸引,多次听下来后我了解了个大概。虽表面上说的是孩子学业上的不省心,生活中的不听话。越听下去你会发现,她只是把孩子当作了她不如意生活的发泄口。有时骂骂咧咧自顾自的说上许久,有时候不分清晨夜晚想起来便开骂。从她的语言表达里你能猜出,她应该不是一个目不识丁粗鄙不堪的人,猜想或许是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才会用此方法来宣泄自己无处安放的情绪。即使在安静的夜晚她用如此大的声音训斥着孩子,也从未听过孩子有任何反驳的声音。不知道,在如此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该活得有多压抑。外人自是出于八卦的心来看待,但我更多的是希望她能多多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世界上任何事情其实都比不过一个健康的身体。
想来,生活不易,那我们就都好好活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