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采贝化蝶春满园——海门拾珠之二

采贝化蝶春满园——海门拾珠之二

作者: 天涯17 | 来源:发表于2017-11-07 16:52 被阅读0次

            4月25日早晨,细雨酥润,绿杨婆娑,我和许多同仁,一起开始了江苏海门之旅。

            就在坐上前往海门客车的那一瞬间,被监考和连夜加班阅卷“摧残”的、沉重而疲惫的心,忽而就轻松了起来。天微凉,人微凉。坐在车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也不知道车是往哪个方向行。没有阳光,路边蒲公英的笑脸却依旧灿烂。对那个陌生的小城,和即将到来的四天之旅,我想:谁也不能指望一个人在短短几天的学习中就能脱胎换骨涅槃重生,所以,就当这是一次短暂的逃离吧,就当这是日复一日的忙碌和繁琐中的小小解放吧!

            4月29日下午,阳光明媚,绿野碧空。在满满的充盈和感动里,在浓浓的不舍和留恋中,我踏上了归乡之途。

            还是那辆车,还是那些人,心却不再是那颗漠然的心,行囊也不再是那个空空的行囊。翻阅着几天来写得满满的笔记,我记起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诚然,在自然和世界面前,即使白发苍苍,我们还都是孩子。我们和旅途上的一切风景——遇见,驻足,交集,融合。直到最后,我们也变成了风景……

            海门之行,景观无穷,珍贝无数,且让我粒粒数来,朵朵采撷,将蝶舞翩翩,留于自己的心底,欣赏,回味——

    一、落砂成珠,结茧成蛹——在追问中成就一种心态

    二、砺沙成珠,蛹蜕成蝶——在反思中探索一种方法

            承担这次海门开放周展示任务的,都是小学。可是同行老师里也有很多中学老师。于是听到了几个老师议论说,这次开放周应该是小学的学习范围,我们中学教师来,有点不合适。这倒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代缺失了艺术教育,那么最好的挽回时期是少年时代,如果少年时代也缺少了,那么这种损失恐怕他这一生都很难挽回了。的确,艺术修养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的文化水平和素养,而全民族素质的高低,的确要从娃娃抓起。

            我想起了曾经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课文《真正的英雄》的情景。内容是里根总统悼念升空后爆炸的“挑战者号”里七位宇航员。

            里面有这样的文字:“我们还记得被朋友们称为J.R.的朱蒂丝·莱恩尼科,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在工作之余,她喜欢在钢琴上弹奏几曲,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以及,“还有那个曾告诉人们是南加州的棉田锤炼了他坚毅性格的罗纳德·麦克耐尔。他梦想着到外层空间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试验:吹奏萨克管。啊,让(罗纳德的爱称),我们将永远怀念你的萨克管,我们将要建成你所梦想的空间站。”一起朗读课文后,当时有个学生曾经很认真、很迷惑地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他们不是宇航员吗?为什么要弹钢琴?还要去太空里吹萨克斯管?”

            即使那时候的我并没有认识到教育生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听到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内心的感受。那时,我心里一下子涌起了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里的一句台词:“上帝吆,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我和其他的孩子共同解答了这个问题,但这堂课上提出的问题,和那个提出问题的孩子,我却久久难以忘怀。

            孩子是天真的,但这不是他的错。一个宇航员就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在我们很多人,甚至是很多教育者的观念里,一个科学家应该是一个严谨、严肃到不苟言笑的人。应该是戴着厚厚的眼镜,常年待在实验室里的人。他与娱乐无缘,与审美无缘,更与浪漫无缘。弹钢琴?吹萨克斯?固然很美,但那是艺术家的事,艺术与科学,风马牛不相及么。长期以来,我们的艺术教育充斥的是规范化、逻辑化、技术化、标准化、功利化甚至是等级化。我们很多人认为术业有专攻,只有学艺术专业的人,才会在生活中从事艺术行为。即使是学校里的学生,如果你不考虑将来要考艺术专业,那最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攻读文化书。音体美艺术节之类的活动,最好少参加,那会分散精力,导致成绩下降。

            但事实证明,如果没有艺术的熏陶,缺乏基本的审美与生活情趣,一个人也不能成其为完整的人。美国有一位将军曾这样说:“今天我们骑在马背上征战,是为了我们的子辈能从事科学与技术工作,是为了我们的孙辈能从事艺术工作。”可见,艺术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终极目标。

            对艺术的追求,就是对美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特别重视学生对“美”的关注和推崇。他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不只是他制作了第一件劳动工具,还因为他能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因而审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

            另一位大师司汤达又说:“美,就是幸福的应许。”既然美和人思想面貌的形成、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那么,让学生充分感受美,进而去创造美,成为美,不就是新教育的意义和真谛吗?不就是让人成为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的最好途径吗?一切来自科学的、艺术的、自然的、社会的、劳动的、智育的、体育的……等领域的美都应该能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起到陶冶和充实的作用。

            那么,在校园里如何让中学生感受美、享受美、并创造美?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采贝化蝶春满园——海门拾珠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mj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