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 偶然的机缘看完了《飞越疯人院》。当电影最后结束的那一刹那,心中翻滚着压制不住的想法。
“这部电影真是脑洞大开,一直想带领大家逃出疯人院的主角死了,那个装聋作哑的酋长却在主角的启发和引领下,破窗而出,逃离了疯人院;可是,这部电影的深层寓意是什么呢?”身边的女友点评了一番,冷不防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我开始思索起这部电影的深层寓意,并与之越谈越尽兴。忽然觉得,这部电影在传达着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或者说一种悖论:理性蛮横的社会规约与人性的悖论。而这悖论的背后,是专制和集权的黑手在鼓捣着置身其中的人物的活动和命运。
墨菲作为一个正常人,因一些前科和过错而被送入疯人院,试图通过观察而给他定下疯子的定论。全剧的情节和冲突由此展开。作为正常人的墨菲开始用正常人的视角审视疯人院这个环境里的种种不合理,甚至是令人窒息般的条条框框。由此,冲突和对立慢慢变得明晰和激烈,一端是被定义为疯子的“疯子们”,一端是以瑞秋护士为代表的专制管制者。从规定娱乐时间音乐的音量大小,到反对和极力禁止电视播放世界杯足球赛的节目,乃至对“疯人们”抽烟的每天定量管控,疯人院里处处呈现出理性的蛮横和一种依仗既定权利进行的压迫。
在那里,人的唯一使命是服从,是配合,是把自己变成他们眼中的没有灵魂,更谈不上反抗的“疯子”。剧中,疯人院是一个缩小了的人类社会的存在,里面的规则和种种束缚,美其名曰“社会规约”,其实,骨子里流淌着不为人知的制服和压迫的图谋。人类社会赖以依附的,由理性所支撑的规则和制度,开始呈现出狰狞的面目。与违反社会公约所带来的道德谴责不同的是,在疯人院里,不服从的话,等待那些清醒的“疯子”的只有镇静剂的麻醉和电击的暴力。
当然,在这个看似一手遮天的疯人院里头,也伏笔着一个掩人耳目的讽刺:在全院上下的口中,酋长是既聋又哑的,而实际上,他耳清目明,活得比谁都明白。于是,墨迪在发现这个秘密后,和酋长一道,开启了种种寻找自由的逃脱之旅。
向往自由的墨菲,近乎冒险地带领众人逃出疯人院。他们开着疯人院里的巴士,快速穿行在街道上。此时,坐在巴士内的众“疯子”的神情举止深深震撼了我。那是一双双怎样的眼神呢?那充满新奇的眼眸里,流露出的是对外部世界正常生活的渴盼,像饥寒交迫的流浪者看到了热腾腾的白米饭。也许,这一双双眼神就是他们所经历的一切的最好注脚了。
冒险的旅行一路继续,墨菲诓来一艘船,他带着他们出海钓鱼去了。一路上的滑稽和欢笑,使他们一个个脱胎换骨一般。是的,他们获得了短暂的新生,他们暂时闯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没有人为规定的理性,没有压制,束缚,没有偷梁换柱的愚弄。有的是人类最原始,最天真,最自由的模样。
船上自由的自在世界和疯人院里压抑的人为世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这正是这部剧最耐人寻味的所在。而让人更感遗憾的是暂时的出离,终究是短暂;短暂的自由过后,还是难逃长久的束缚。剧末,主角墨菲在二次电击中被整成了疯子般迷糊,酋长将其用枕头捂死,自己拿重物砸开窗户逃离了疯人院。对这个情节,看似匪夷所思,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成全和英雄精神的延续。墨菲完成带动和引领众人逃离疯人院的过程中,无法全身而退,最后落入疯人院里那些整人的魔爪中,酋长捂死他看似残忍,何尝又不是助其解脱。而酋长的成功逃离,则不仅是对疯人院里压迫人的制度和世俗偏见的有力反抗,更是对墨菲身上的英雄气概的赞扬和继承。
飞越疯人院,飞越的其实是野蛮,专制和偏见。在人类社会发展得越来越精致的今天,每个人都身处一个个形态各异,大小有别的“疯人院”,能否成功飞越,进而寻得和爬升到更加清朗的境地,不仅需要墨菲般的勇气,更要有酋长的冷静和机警。
润玉
2020.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