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武》开始,对于电影是什么?电影的形态应该是怎样的?贾樟柯就做了自己铿锵的的回答。《站台》、《三峡好人》、《24城记》、《山河故人》、《天注定》,如今的《江湖儿女》亦是如此,以一种纪录的形式(接近真实生活)讲述故事。也正是因为这自己给自己的回答,才使得贾樟柯的与众不同,独树一帜。
这一回答,与艺术的境界不谋而合。艺术的登峰造极在亦真亦假中,踏雪无痕,又有些许蛛丝马迹。贾樟柯故事中的每一个面孔都极其朴实,就像你在来到电影院之前,生活里看到那样儿,让你感觉很近,台词好像不是台词,像生活中两个吹散牛的人,非常自然的、生活的用地道的方言聊着,电影也不像是电影,像是纪录片,非常真实,让人一下就被拉进去,相信故事,相信人物,就像在身边一样。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像有导演的痕迹,有时又像没有。著名编剧、作家罗伯特.麦基说:“电影是生活的比喻。”贾樟柯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也超越了这句话。
廖凡的演技简直是炉火纯青,丢在那个故事的人群里,没有一点儿演员的痕迹,唯一的瑕疵是他的方言欠缺了些,赵涛的表演稍显生硬了些,有时会出戏。
《江湖儿女》贾樟柯的登峰造极《江湖儿女》击碎了很多人的心中的梦幻现实,如此真实。这是一种神经的清醒剂,更是一种自省,也是一种人性的真实解读。我们必须承认接受江湖是复杂的,也必须承认接受人性是复杂的,并遵照老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行走江湖。像慧超的《这个世界不欠你》里列举的无数真实案例一样,如歌手丛飞心疼、无奈、无助、无力。其实每一个初出江湖的人都是相对简单、纯洁的,一次次南墙与疼痛的现实,把他们逼磨成了圆滑的形态。
江湖,是一个冷峻面孔的人,你不能说他好,也不能说他坏,他只是复杂的。我们大多时候不在江湖,那只是亲朋好友、邻里熟浅之间的你来我往,这不是江湖,这是儒家人情世故。真正的江湖,不在那里,在每一颗完全陌生的心脏里,在浅浅淡淡的不熟中,在商场和“郑智”里。
一个大型的活动里,一个包间中,张总李总,王哥赵弟,谈谈三个亿的项目,酒过三巡,言辞铿锵有力,天花乱坠,合同立马签订,款项马上到账,心中欣喜若狂,次日清晨,当头一棒,人去楼空,杳无踪影。行走江湖,首先要清醒认识到的是,文字和有声语言,是具有迷惑性的。在一片和谐声中,圆通妥贴,外热内静,悄然甄别,这种甄别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你在江湖的大小长远。
我们不在那个江湖,却又在另一个江湖,斌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的群居而带的社会属性,让我们一生脱离不了江湖。 《江湖儿女》警醒我们,不管你财力有多厚,地位多高,权位多大,才能有多强,都应低调,不要乱冒皮皮,不要乱发脾气,真心的尊重和理解每个生命的不易,按《易经》的谦卦行走。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一个人总会老,总有你干不动的的一天,王见林、王私匆再牛逼,三十年也河东,四十年也河西。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上,一个人也不可能永远的处在红火中,刘汗那么拽的都被弄哭了,你又有多拽。
贾科长的每部片子都有时代的转化,《江湖儿女》也不例外,贾樟柯说用电影说了一句,江湖也有时代性,最明显是底层民众的流行歌曲这个独特符号为象征,破旧杂乱的楼房到规划有序的对比,现今的江湖早不是斌哥的那个江湖了,但斌哥腿脚能走了仍旧要去江湖,不知道贾科长心中的他走后,延续的是一种怎样的状况,我总有一种担忧,江湖有水,人如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愿斌哥在关二哥的信仰下,能逢凶化吉,安然无恙。
感谢贾樟柯导演用刚刚好的力道,拍了这部经典之作《江湖儿女》,在电影院看了一遍不过瘾,待网上上线了再看几遍,好好品读一番。
《江湖儿女》贾樟柯的登峰造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