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读书人的生活,似乎和旁人有些区别。你看他坐在书房的样子,或者手里拿了书,就靠近了书房的玻璃门,透着阳光柔和的线条,也就有了很深刻的印象。他的世界,总有些独立,要和别的地方做一个不同。说他痴呆也好,迷恋也好,也就一个意思:读书的人,总有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应该比他实际的人生多了一层幻象。我就喜欢自己或者爱看书的几个朋友,散落在书房里,一如晨露,或者乡下茅屋上的炊烟,各自手里的书眼里的字脑子里的思想轻巧得看不见影子,就会化了露珠,消失了炊烟。这样的生活,是很让人生在读书的此刻,有了浪漫的感情。以“浪漫”两个字来描述读书人的存在,倒不是说这里面生出类似于男女的眷恋,而是像十九世纪的拜伦雪莱一样,见了自然的丰富,便忍不住用了最奢华的诗歌要尽力尽兴尽情的歌唱一回。
所以,真正的读书人,骨子里深具着一种很隐藏的感情,那是他对于自己读书生活的关怀与多情的回眸,这样的时间浸泡久了,就会让生命发酵,冒出一些微醺的味道。你今天和他聊天,明天和他说话,就会隐约的感觉不一样,原因就是发酵的过程,越往后,发酵的力量越大,仿佛一坛米酒,在冬天的乡下屋子里打开,要趁着雪夜的光芒,在柴火里熬出来酒一样的劲道。
我是见过这样煮酒的过程的,且因为有了机会,深夜里往土灶里加柴,等到酒一滴一滴的敲响瓦罐子的时候,一屋子酒的醇香就会猛烈的燃烧了父亲骄傲的脸庞,红焰得整个山村都在提前醒了过来。读书人的过程,其实很像煮酒。
一行文字,几页书,用我母亲的话来说,快莫要打搅了我的生活。也许正是因为母亲这样一点单纯的厚道,竟然不经意间培养了我一生的读书习惯。1983年到了省城,就着十月的枫叶,整个学校图书馆的文学一类的书籍几乎被我全部看完。用囫囵吞枣四个字形容一点不为过,不过,当时那种见到文字的激动依然保持得新鲜无比 ,仿佛坛子的口,封得极为严实。再后来,无论生活怎样的艰辛,进了屋,或者有了朋友的访问,书房总是最妥当的地方。
我便开始在时间的旷野里,像一个极为讲究的农夫,除开耕耘好自己的土地,便老实到没有任何非分的想法,眸子里都是泥土都是谷物都是那些水和养分安静的滋润的田地。读书人的日子,缓慢而从容,一旦和五十这个年龄拉上关系,2000年前孔夫子的那一句话,就会落实在书里面,我们所讲的智慧竟然静穆得让自己重新看见自己,和昨天不一样,和明天有些变化。
从此,就会和时间做些妥当协调的约定,有了空,自然不会后退,就站在一本书的岸边,走在杨柳春风的怀里,或者,干脆自己划出来一叶扁舟 ,在思想的河流里,随意的漂浮着。倘若没有空,外人看见的忙碌,他自己却在心里守定了一份合约,放了一种稳当妥善的希望,随时来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