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识记这件事情有独钟。
初三时,英语和语文早读隔天上,语文早读的任务就是背诵文言文和注释等,英语早读老师布置一篇英语课文,提前背会的同学找老师背诵。我不记得其他同学背完没有,只记得每次英语早读课下课前定会找老师背诵,一次不落。背着背着,英语语法迎刃而解,背着背着,英语语感渐渐成形,背着背着,高中英语课堂和考试中我总能寻到自己的一方自信。如若现在得的中学生问我怎么把英语学好,我总是说就是把课文背熟练。
高中时我学文科,需要识记的内容数不胜数,每日的背诵任务纷沓而至。关于记忆没有特别的片段留影。
大学,我读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些先秦散文的背诵任务。深深记得,那一次老师布置了屈原的《湘君》,似乎是上大学后第一次面对背语文的事实,在那个人人以为上大学意味着轻松和解放的迷茫时期,很多同学因对专业的不解,无深厚兴趣,对于这样的背诵任务是未放至心上的。而我却有莫名的激动,我在宿舍的楼道里反复背诵,一段两段,三段四段,一遍两遍,三遍四遍,拗口的文言语词竟背我理解了,记牢了。古代文学课上,老师一如上节课所言,提问:“谁能背一背这篇《湘君》?”我带着镇定站了起来跟随自己的节奏背诵出来。老师的总结是我做到了一字不差,当众表扬和全班的掌声让我无法忘怀大学时的这一场景。
离开校园自己成为了老师,教育生活中会有一些比赛调动老师学习的积极性,充实枯燥的教学日常。我对演讲比赛情有独钟,一篇演讲稿要想在讲台上抓住听众的心,最基本的技能要诀是熟练。一遍遍练习,一次次背诵,多次师德演讲经历让我在观众面前不再紧张,那是熟能生巧,将个人经历与热爱内化于心的落成。近年来,微课走进了教师的公开课讲台,短小,高效,省时,能集中体现教师素养,因此,很多讲课比赛多以微型课的形式,设计教学流程,转换课堂语言,对照PPT熟练展示,喜欢识记的我再一次找到了站立讲台的信心。
如今,我常带着姑娘读背《笠翁对韵》,每日十分多钟,诗篇押韵而意蕴丰富,我自己读来时,关注了些许先前未曾了解的典故,姑娘跟读时,识字,猜意,问询这句是什么意思,听我说完,再道出自己的理解,好不有趣,真真儿是“逼”我补充文学文化知识。
现在想来,对识记的偏好,其理论依据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来讲,我的语言,逻辑能力较好,而上学时物理、几何差的根源是空间能力较差,所以中学时,语文、英语对我来说毫无困难,数学就成了拉后腿的科目。
再仔细回想自己识记时的方法,语句的位置在朗读时记在头脑中,复现时顺序不可打乱,否则识记就会错误。
其实,识记是很枯燥的事,大多数有意识记都是机械记忆。但这个技能却需要高度的专注,精神的集中。
在需要大量识记的年龄尽可能多地记住一些东西,比如,诗词歌赋,背着背着,那些美文佳作就会内化于心,成为修养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