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篇
上午8:30分从瑞金出发,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于都县考察学习,赣南多山,沿途坡陡林密,绿意葱隆,少见村庄,自然环境大异江淮。农历阳春三月,谷雨刚过,就见山沟间一块块巴掌大的稻田里己插上禾苗,想见农业社会里,赣州地区老百姓生存条件应该是极为恶劣艰苦的!
于都古称雩都,是中央苏区全红县和巩固的后方基地,是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位于县城贡水河边的东门渡口,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袖迈开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步的起点!在长征源出发地纪念馆正厅,摆放着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20日为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敬献的花蓝。纪念馆内展示了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形势下,红军出发长征的历史,再现中国革命伟大转折及苏区人民奉献一切支援红军的历史场景。长征广场红军过河主题群雕上刻着毛主席的话~“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振聋发聩,鼓舞人心!平时我们唱红歌听红歌机会不少,来到于都纪念地,听党课老师解说一个个革命场景、红军故事时,饱含深情随口唱出的红歌片段,听来如身临其境,情随意动,深有感触,在于都才能真正理解体会当年苏区人民支援红军患难于共的鱼水真情。所以很信服习总书记的话:“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共产党人要牢记使命,开启新时代新的长征再出发!
调查实践出真知~兴国篇
午间时阴乍晴的天气,温度渐高,跨过于都河,转向兴国县,看惯了连绵丘陵,理解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路径的自然背景,最底层贫苦农民生存条件差,是天生的无产者,是革命斗争改天换地的天然力量!高速穿行百余里山区,难得望见一片平坦处便是兴国县城所在地,靠近县城的长岗乡便是毛泽东主席1933年11月在“一苏大”召开前夕下乡搞农民调查的地方,在长岗乡调查纪念馆里,系统了解了毛主席开展调查的背景、时间、方式与过程,这里是毛泽东光辉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地,毛泽东通过在长岗乡细致的调查,总结出长岗乡工作的三条经验:即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并提出“反对官僚主义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是拿活的榜样给他们看”。毛主席在长岗乡找到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围剿的有效思路,找到了把群众组织起来的正确方法,找到了解放全中国夺取革命斗争胜利的密码,实现了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的初步思想升华!在纪念馆里,看到了2位谢姓先贤,时任兴国县委书记谢名仁(1907-1935)和主席调查文章中提到长岗乡苏主席谢昌宝(1910-1934)的塑像,他们均在红军长征离开后坚持与白军反围剿斗争中牺牲,生命长度永远定格在28岁和24岁,是我们老谢家的骄傲!记起在于都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中解说员讲解结语中提到,红军长征时队伍中战士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三十岁左右的干部指挥员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二十来岁的队伍,肩负起中国革命的重任!那一群知名的不知名的先辈,参加革命离家时是那么年轻鲜活的生命,革命伴随着流血牺牲,出征时八万六千人的队伍,湘江战役后活下来不足三万人!作为生活在改革开放后岁月静好的我们,享受着红军长征建国革命红利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也不容忘记历史,走过瑞金、于都,听听他们的故事,记住他们的传说,就是最好的怀念!
在长岗乡我们遇到了一位优秀的党课教员~胡老师,他带着我踏上长岗求真小径,踩着毛主席留下的足迹,探访长岗苏维埃政府办公小院,乡苏合作社,长岗苏维埃小学旧址,坐在当年徐特立徐老苏区识字班教室里,斑驳的阳光从矮门洞照进泥地,抚摸着当年老课桌,思绪万千。听原兴国党史研究员胡老师娓娓述说主席调查故事,时光仿佛回到了八十八年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科学认真的调查研究,就作不出正确的决策。党的干部只有和群众打成一片,尊重群众才能听真话,干成事。干工作必须要讲究方法,毛泽东思想来自于人民群众,调查研究得出的真知灼见永远不过时!
从兴国返程瑞金走的是356国道转泉南高速G72,经宁都东在广昌南转济广高速G35,沿途依然是起伏无尽的连绵群山,从宁都山区遥望广昌,山那头应是符竹庭将军的家乡。作为赣榆人过此,想及竹庭将军少年加入红军,从这里开始革命的人生,历经苏区反围剿斗争,也应走从于都出发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平型关战役,一路抗日转战山东滨海,战功累累,不幸年仅31岁牺牲在赣榆黑林马旦头村,而今路过将军故乡,心有感念,不胜唏嘘!
西江月 过广昌感怀竹庭将军
星火燎原井岗,
于都瑞金广昌,
红色苏区山连绵,
竹庭将军故乡。
赣南闽西成长,
雪山草地顽强,
转战万里驱日寇,
血染赣榆疆场。
谢春岐2021.4.25记于古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