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081天。一天一点点,读书分享125天(2023.5.18,星期四)
第一条线代表现实,第二条线与第一条线之间是个体无意识,最下边是集体无意识。
人刚出生时没有个体无意识,恰如新买的房子地下室里还没放东西呢,是空的。所以我们刚生下来时自我是碎片状的,还没有凝聚。自我是负责跟现实互动的。你人生当中第一个互动的人是谁?一般都是自己的现实妈妈。而集体无意识里边是各种各样的原型,其中有一个是母亲原型。刚出生的孩子没有个体无意识那层,所以自我跟集体无意识他们之间是高度贴合的,还没咋分化。这时,自我在跟现实中的妈妈互动,实际上也是母亲原型在与宝宝互动。在互动的时候,对于自我来说有好的互动也有不好的互动,因为妈妈不可能完美。所以,自我在跟现实妈妈互动的时候会产生多重的情绪体验。也许小宝宝还没断奶呢,然后,他的多重情绪体验里边,有些适应他生存,有些不适合他生存。你有没有发现,几个月大的孩子其实都可能,他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比如,他咬乳头,妈妈会把他捂一下,他呼吸不畅,“这个不能咬”他压抑下来了。所以,在互动的时候,小宝宝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有的情绪体验被现实中的妈妈接纳了,被接纳的情绪就不用压抑,自然释放了;那些不被接纳的或者不允许在现实中表达的情绪就压抑形成情结。压抑下来它就漂浮。这时,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还是一层皮离得可近。我们把母亲原型想象成一个红点,在双螺旋结构的基因组里它就是一个点,原型会遗传。压抑下来的一个个情绪附着在原型外边,你对妈妈的感受就越来越立体,越来越丰富:在爱里包着恨,恨里又有依赖,我们对妈妈产生了无数个情绪,这个情绪压抑下来凝聚在原型周围成了一个结,叫情结。简单地说就是情绪缠绕的结。你激活多少个原型你就有多少个结。因为你只要跟现实互动你就一定有情绪体验。人有没有可能没有任何情绪体验做一件事?不可能。隔离也是一种情绪。有的人跟人可淡漠,可隔离,那也是情结,也是一种反应倾向。只要有反应倾向,就会压抑成结。但情结又分大小主次,总有伤你最狠的,总有对你影响最深的人,那个结就特别大。当自我跟原型中间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情结,那自我与原型中间就有了一个隔离层。这个隔离层就叫个体无意识。非常恐怖的是,个体无意识里有无数个大大小小被情结包裹着的原型。
原型形成示意图心灵结构不应该是三段式的,心灵的结构在荣格这里描述实际上是一个球形,要不然,他为什么用曼陀罗来表达。如果用立体的球形来表达的话,最表面的外围的那层是人格面具,中间的那层是自我,再往里边是阴影、情结,到这,里边是各种各样悬空的、漂浮的、一团一团悬空的东西。那一团一团的就是你面对不同情境产生的不同的情绪反应。我们总是会有一些过激的反应,这些过激反应不一定崩溃或者攻击,也许你有了过度的悲伤,过度的委屈,过度的嫉妒,过度的自我贬低,这些实际上都是那些悬浮着的情结在扰动你,它被现实情境激活了。然后就开始向意识层面进发,然后你就有了那些特殊的情绪反应。我们会有有无数这样的黑点点,漂浮在心灵的深处。这就是荣格视角下他所理解的无意识的秘密。
所以,要尊重他人的刺激点,不要乱开玩笑。一旦感觉某句话在人家那儿过火了,不要再讲了。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遭受了什么。
我们在互动当中总会有一些当时无法表达的情绪,这些情绪有可能是积极的,有可能是消极的。情绪会固着在某个原型上,包裹在它周围。
如何跨越情结?
1. 自我首先通过觉察要耐受住这股情绪的上涌。这很不容易!因为有时候那个情绪你明知道这样说出来就搞的一团糟,但你完全控制不住,这时,你就在跟情结较量。你如何能够让自己在现实中的破坏性降到最低,然后去跟情结较量,不要总被情结捕获。这需要觉察。一旦自我在一瞬间觉察到了,你就赢了。你就不会再被那个情绪的洪水卷走了。所以,修炼自己的“一念觉”。
2.然后自我去组织、回忆情结背后的故事。(但千万不要陷入自己编制的故事里,因为人在回忆的时候都带有主观性,不可能绝对客观)
3.从情结的故事里走出来。不再执着于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