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海德格尔的这本《存在与时间》在国内能认真读完的人不超过一万,一度很怀疑这个数据的实在性,不过在我读了60多页后表示可信度应该很高,因为实在是读不下去了,强制着集中精力硬是看到第一篇第二章的一个小节后,现在已经有两周多没再看它一眼了。这一章中的重点就是一个概念,即人的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此在”,在没读这本书前感觉对“此在”这个概念还是有些理解的,可读后却越来越模糊了。
想想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也-样比比皆是,我们对一些概念是如些熟悉,可真问起来却又会感觉知之甚少,甚至陌生如新。比如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又比如什么是“美”,什么是“善”等等。这些熟视无睹的概念似乎就象物理或数学里的定律公式一样来自于一些不证自明的公设,可这些公设真的就能不证而自明吗?深究起来其实问题很多。我们很少会对这种公设加以思考,这样产生的问题就是让我们对这些熟悉的概念有了一种惯性的理解,这个惯性理解又往往让我们很难突破固有的认知,因些如果我们被什么所困惑,那么它要么是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要么就是有悖与我们的认知。近几个月来看了不多文章和视频,对一直以来的一些困惑也有不少许的解惑,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熟悉的概念也正是惑之所在,现罗列起来也是一个自己再思考再学习的过程。
一是关于时空的概念。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发表已经一个多世纪了,可一百多年了并不表示不加学习和思考自然的就能理解它。自己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困惑是他时空一体的认识以及空间扭曲的理解。日常常识里我们认识的时间与空间都是绝对不变的,而空间也是常识里的完全的“虚空”。这个概念里的关键是要认识到时空的相对性和空间不空而是充满了“空”性质的物质时就容易理解了。当然这个理解也是一步步的,如果你对此一无概念,那么空间不空的认识仍然难以理解。
二是关于“场”的概念。场的概念,其实只要认识到“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的内在禀性就行了,如果要进一步理解,那比如我们在手机上写字,其实我们并没有常识中的手和手机屏幕真正的接触,而是手指头上细胞中原子里的基本量子场与手机屏幕上的量子场的互相作用。
三是关于“美”的概念。据说第一个提出美的概念及美的本质的人是苏格拉底,他总是问人“美”是什么,可几乎所有人回答的都是什么是美。这让我想起了“仁”的概念,《论语》中有人统计关于谈及“仁”的句子有59处,其中问“仁”的有8处,不过子曰的全是什么是仁,对仁是什么却未有明确。可见要对这些熟悉的、基本的东西下定义有多么困难。那么关于美,自己还是比较认可康德对美的判断,康德将美是什么转换成了审美的判断力问题。在“美的分析”中分别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来分析美的本质。其主观特性是无利害关系而有愉快感,无概念而有普遍性,其先天原则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其先天条件是人类感情的共通感。最后康德替美下了如下定义:“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是不是这个定义很难让你满意,俺也是如此,不过相比起上一句,康康还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不是稍稍好理解点!
四是关于“顾虑”的概念。顾虑的实质用晋城话说,就是“想好事呢”,就是即想跌要好,又想捏要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75609/942cbf6fa86ad9d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