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语文课本没差在编得太差,而差在编得太好。
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每一篇课文,无一不是名篇;每一个练习,无一不是精选。听一节语文课,尽管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妙趣横生,但我们还是如听“天书”,一脑子糨糊。
就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昨天语文考试,卷子上有道题,问的是选文《塞外的春天》与课文《春》之间的异同,尽管老师把《春》重新掰碎了,再喂我们一遍,然而我却仍不甚理解。回家,百度,查阅——好嘛,二十多种修辞手法!我又尝试去搜了搜其它课文,五、六年级的也搜了,结果也是如此。
佳作太多了,反而不知道次品;优点太密了,反而不知道缺漏。于是我们的作文就全靠悟——立意中心靠蒙,结构逻辑靠凑;选题靠天选,文笔靠抽签;好词好句,要么靠死记、硬抄,要么就是灵光一现,都是一次性的;长久以来,就导致那些好的不是那么特别好,差的也不是那么特别差特别差,有时候失常或者超常,就会把脚崴了,拐到一条更偏的道上。
就拿我们昨天的考试,满分50分的作文,一个42分,一个39分,两位全班作文的高峰。39分的那位文笔极佳,字体也很工整,真情实感,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自己的迷茫与困惑,同学们对她能拿高分是没有什么抱怨的;而42分的那位就不同了,他的整篇作文,一念开头,就能望到结尾:“我坐在窗前,瞧见同学们都在骑他们的自行车,心里痒痒的,总有股劲儿在挠”,这不就是六年级的作文《我学会了XXX》吗?当老师念完这两篇作文后,班上争议不断,一度上升到了要推翻语文老师“暴政”,立39分同学为“新王”的程度。
但这个分数必然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同学们都认为的佳作只得39分,而通篇“陈麻烂谷”的次品却得了42分呢?只是在于中心。42分同学的中心明确,开头从头望到尾是缺点,但也叙述了起因,写出了主要事件;而且全篇全部围绕着“我”骑自行车这件事,结尾还升华主体,结构不可谓不严谨。而39分同学,虽然文笔极佳,感情真挚,但立意不明显,感情不突出,即使再好的文笔,也只能得39分。
或许我们都忘了,无论什么修辞、写作手法,什么叙述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结构逻辑是骨架,文笔修辞是血肉,而中心就是控制身躯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骨架只是枯骨,没有灵魂的血肉只是肉泥。我开始思考中心思想对于作文的重要性,不过也只是停留在这里了,兴许再过一段时间,期末之后,我会给出更好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