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一部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思想,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不乏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般关于仁;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般关于义;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般关于礼;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般关于智;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般关于信,等孔子的思想精髓。但我接下来想写的主题却不是这“仁”、这“义”、这“礼”、这“智”、这“信”,而是“孝”。
孝:从爻从子。效也,子承爻也,善事父母也。顺於道,顺天之经;循於地,循地之义。孝: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尊敬。就如《论语》所言:“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我们不仅仅是要奉养,还要尊敬,否则与犬马何异?
不知道孔老夫子说出这句话是因为那个时候就有了只奉养父母而不尊敬父母的情况,还是老夫子有先见之明。因为在我们现在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就有人对待父母只有赡养,而没有尊敬。他们赡养父母或许只是为了不违法,也或许是觉得那是他们的责任而已。这样的想法支配下,不管是迫于法律,还是迫于人言,迫于社会公德,他们都只是将父母看做责任,看做负担。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敬爱父母,对父母的孝。也可能在他们眼里,赡养了父母就是孝,而忘了孝的真正含义。所以,才会出现像年迈的父母因儿女不赡养他们而将儿女告上法庭,儿女指责父母不给钱、不给买这买那,责怪父母没给他们一个好的生活条件,才会出现啃老一族。
不过凡事具有两面性,关于孝,也是有孝子的。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而我就看过这么一则至今想起来还会热泪盈眶的新闻,新闻的主角是大连孝子王希海。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他却完美的诠释了久病床前有孝子这句话。他24年风风雨雨,工作放弃,婚姻无望;24年点点滴滴,事无巨细的照顾着瘫痪在床的植物人父亲。在母亲多次劝他去工作,由她来照顾父亲时,他没有丝毫放弃。而且24年来他将父亲照顾的很好,就连从医40多年的老教授都不相信他父亲是瘫痪了20时多年的人。他就是孔子说的那般但忧父母生病、不舒服的人。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老夫子的话总是这么贴近生活而又意义深刻。知道父母的年纪,是一件很小的事,可是在如今这个年代,不知道还有几成的人能毫不犹豫的说出自己父母的出生年月日呢?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里孝的原则在今天似乎失去了它的意义。可是如今因为各种原因而远离父母的人啊,你们有多久没回过家了?家里的父母在想你们,担心你们呢。现在,有很多人因为工作长年在外奔波,远离父母,很长时间都难得有机会回去看看,所以才有了《常回家看看》。
子曰:“无违”如今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不仅是孝,也是礼数。虽然现在不提倡愚孝,父母说的不对的我们确实不应该遵从,但是有很多人是不管父母说的对与否都不遵从,经常违逆父母,觉得父母太啰嗦,太落伍。
孔子是极其重视孝的,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而且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不仅是心理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落到实处才能说孝。
经典不会过时,论语中的孝,也不会过时。因为孝,永不过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