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课》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课》

作者: 我不是恶棍 | 来源:发表于2023-04-06 16:58 被阅读0次

    沃顿终身教授格兰特发现,我们大多数人能被划为三类:付出者、互利者和获取者。获取者只关注谋求利益,互利者愿意等价交换可预期的好处,而付出者则是不同寻常的一类人:他们乐于分享,不求回报。那这三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有何不同?格兰特教授潜心研究10余年,认为在商业社会“分享”与“合作”的时代主题下,付出者从长远来看更可能成功。

    究竟是哪些因素使一部分付出者成了牺牲者或垫脚石,另一部分却跃至成功的顶端?格兰特对此深入挖掘,指引我们发展适合自己的社交风格,选择有效的付出方式,以实现可持续的成功。。

    精华

    我们来看本书的第一个部分。按照人们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风格,可以分为3类人,获取者,互利者和付出者。

    获取者是最自私的一类人,他们的原则是自己的收益必须超过付出的成本,他们的世界观是零和博弈的。他们觉得如果别人获得了一项机会,那么自己就少了这项机会,所以,他们是丛林法则的信徒,崇尚弱肉强食。他们做生意喜欢讨价还价,谈判的时候咄咄逼人,喜欢争取条件,和同事竞争中可以不择手段。当然,他们也会帮助别人,而且还可能非常热心,但他们即使帮助别人,也是精于算计的,每一次付出,他们都期望从你身上获得更大的回报。

    互利者,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情况。互利者强调公平,投桃报李,他们愿意以公平的等价交换来行事。如果他们从你身上获得了帮助,就会觉得欠了你的人情,他们会想办法帮助你,其动机是达成付出与收获的平衡。但是如果他们觉得从你身上看不到回报,便会减少甚至停止付出,因为他们觉得不值得。

    最后一种人是付出者,他们是善良的好人,总是牺牲自己,成就他人,他们乐于分享,不求回报,他们的付出总是大于所得。买东西的时候他们不会讨价还价,因为他们觉得做生意不容易,他们从不咄咄逼人,而是富有同理心,愿意在谈判中做出让步。如果他们觉得别人更适合当领导的话,他们甚至会把晋升的机会让给别人。

    那么,哪种人最容易成功呢?从直觉上看,我们会觉得崇尚丛林法则的,咄咄逼人的获取者,最容易获得成功,其次是互利者,最后是容易被利用的好人,也就是付出者。然而,作者调查了工程、医学等领域的成就,发现正如大家所料,在成功的阶梯上,付出者是垫底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付出者也分成功和失败两类,在一个领域里最成功的那批人,往往也是付出者,他们的成就普遍要高于互利者和获取者。

    为什么会如此呢?作者认为,在一个零和博弈里,确实只有获取者才能成为赢家,然而事实上,这个世界很少有零和博弈的情况,绝大多数都是长期的重复博弈。比如双方的合作从来不是一次性的,毕竟来日方长,获取者的自私会让人们在后期的博弈中拒绝合作,从而失去了长期的胜利。而付出者在重复博弈的前几次,总是选择付出,虽然经常吃亏,但是在长期上获得了信任与合作的机会,所以付出者容易成为长期的赢家。所以,如果人生是一场短跑,那么获取者毫无疑问会成为赢家,但事实上,人生是场马拉松,付出者总能在最后跑赢比赛。

    介绍完三种类型的人之后,在第二个重点中,我们将解释为何付出者可以成为长期的赢家。这里,我们将从人际关系、对人才的成就,以及影响力三个部分来解释。

    首先我们来看这3种人群是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的。

    先看付出者。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到处都是长期的重复博弈,付出者虽然短期看起来很吃亏,但是在长期,他们能够在人际网络中获得好名声,尤其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这种好名声会迅速传播开来。但是,名声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付出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头,但由于付出者的奉献本来就不抱目的,所以他们并不会为此感到浮躁和焦虑。

    特蕾莎修女是个典型的付出者,她21岁成为修女,36岁便立下为穷人服务的志向,她的一生并不希望获取什么,却在69岁那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她曾经只身前往科索沃的战场,就为了救出战区中的37名妇女和儿童,交火双方一听特蕾莎修女来了,都自愿停火,直到她离开战区才继续交火,连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都自愧不如,安南说道:“这件事我做不到。”很显然,特蕾莎修女作为付出者的影响力,早已远远超过作为获取者或互利者的政客们。

    说完付出者,我们再看互利者在人际网络上的表现。互利者秉承投桃报李的原则,公平对待自己的朋友,并且互惠互利也是人际交往中最被人接受的价值观,因此,按理说互利者应该也很容易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但是,互惠互利的交往模式存在两个缺陷,造成了互利者的局限性。

    第一个缺陷。互利者太看重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商业法则的基础,但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有些不适。当别人出于情感对互利者帮助时,互利者总会立即回报他们。但这就给人一种人情冷漠,不愿意真心相交的感觉。

    第二个缺陷是,他们的人脉规模通常是3类人中最小的。因为付出者天然地喜欢帮助别人,他们的影响力会逐渐扩大。而获取者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得罪人,积极拓展新的关系是他们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互利者则基于你帮我,我就帮你这样的态度来做事,容易将自己限制在那些能够获得等价收益的关系之中。

    最后来看获取者。获取者容易赢得短期,却容易输掉长期。他们习惯于从人际交往中攫取自己的利益,所以久而久之,大家都会看出他的本性,就不爱跟他来往了。最终,他容易透支自己的信用,成为输家。

    不过获取者通常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付出者,他们可能表现得活力四射,充满热情,然而他们每一次行动的背后都要从你身上赚回更多。虽然获取者善于伪装,但要一直伪装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蛛丝马迹会出卖他们。作者发现,获取者的一个特点就是自私,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到自己身上。比如,如果你打开一家公司的主页,发现什么奖项、荣誉都是老板自己的,而没有他的团队,老板拿着3倍于别人的工资,开着奔驰,别人骑自行车,这种人就是典型的获取者。

    接下来,我们来看对人才的成就。一个人想要成功,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还需要众多人才能鼎力加盟到你的事业中。所以很多人以为有一双能发现人才的双眼,事业就能蒸蒸日上。但哈佛大学的一项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人才不是找出来的,而是成就出来的。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著名的测验,研究人员声称对某个幼儿园的学生进行了智力测试,将学生分为两组,并宣称其中一组学生的智商潜力高于常人,随后,这些所谓最有潜力的学生,在进入小学后,智商分数增长更快。然而,这些所谓的高潜力学生,根本不是测验出来的,而是随机选择的,当然老师们并不知情,他们创造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暗示,做出更多行为来支持这些高潜力学生,反过来真的导致这些被随机选出来的普通学生获得了更高的成长。人才不是天生的,是他们自我实现出来的。

    而在对人才的成就方面。唯有付出者才能做到对人才的成就。对获取者来说,他们对其他人根本就不信任,一个有能力的下属只会被他视为威胁。而互利者也不会主动去发现潜力,他们信奉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信条,要等信号出现了,才会主动提供支持。然而真正的天才却少之又少。而付出者就像自我实现的老师们一样,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愿意对每个人抱有乐观态度,从而会主动地提供支持,这就使得付出者们更容易成就他人,在一个由付出者担任领导者的团队里,团队成员更容易成长。

    那么,付出者的这种行为会不会造成精力的过度消耗呢?如果某个人确实朽木不可雕呢?

    这个问题的看法本身就存在问题。“朽木不可雕”其实是不科学的。现代心理学认为,你应该利用各种工具来对人们进行测试,评估他们的天赋,然后针对测试出来的天赋,选择性地培养。比如,有的员工具有领导力,而有的不行,有的孩子适合算术,而有的孩子适合艺术。我们习惯了这样的说法,认为人们的天赋都不一样,事实上,这个出发点一开始就错了。

    心理学家对21位杰出的钢琴家的早期经历进行调查,发现即使在最需要天赋的艺术领域,这些杰出钢琴家的早年间也并非极具天赋,他们在比赛中也不是出类拔萃的,但是他们出于钢琴的热爱,从而具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坚持,从而不断练习,成为出类拔萃的钢琴家,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我们认为这些钢琴家们都极具天赋,但这就像我们追踪世界上最美丽的天鹅的血缘,最后却追踪到了一群乡村鸡身上。那么,是什么因素让这些天赋平平的孩子们能够对钢琴充满持续的热爱呢,就是因为早年启蒙老师带给他们的动机。一个作为付出者的启蒙老师,激发的不是天赋而是学生的毅力,从而成就了这些学生。

    之前,我们已经从人际网络,对人才的成就方面说明了为何付出者更能在长期过程中获得成功,最后,我们再从影响力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付出者的优势。

    任何一个事业,单靠自身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你需要其他人的帮助。而影响力就可以帮助你团结更多的人加入到你的事业中。

    施加影响力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获得支配性地位,一种是获得声望。获得支配性地位,就是要对外展示自己的强大,与人说话时要提高音量,表态强硬,强调自己的权威,炫耀自己的成果,以努力显示自己高人一等,通过施加威压的方式来控制别人。很明显,这是获取者喜欢用的方法。

    但是,现代人越来越讲究个性,也越来越不喜欢被人支配,你越要支配他,他越抗拒。支配性地位可以在短期内施加影响力,但对于影响力的持续性,还不如获得声望的方法。获得声望的方法,就是让别人尊敬和欣赏我们,因为付出者喜欢为他人考虑,比起获取者的强势灌输,付出者们更愿意与人商量,表达出对他人意见的尊重,因此也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欣赏。作者发现,如果一个团队的成员多为没有什么想法的追随者,那么经理采用支配性风格会更有效率,但如果一个团队里的成员都是积极主动的,有想法的人,那么经理的支配性风格会适得其反,有想法的人更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命令。

    此外,付出者比获取者有影响力的另一点优势是,付出者更容易收获别人的好感。在与人沟通时,他们喜欢寻求建议,而不是采用支配性方式向别人灌输价值观,所以,他们除了能够从沟通中获得进步以外,还能得到别人的好感。事实上,经常向别人寻求建议和帮助的人,比起那些从来不寻求建议和帮助的人,会更讨上级喜欢。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的:“帮助过你的人,比起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继续帮助你。”因为当你向别人寻求帮助时,他能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和认可。所以,付出者的人缘往往会比获取者和互利者要好。

    我们从构建人际网络、成就人才和影响力3个方面分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模式,并解释了为什么付出者往往能够比其他人更成功。然而,我们也明白,在很多领域里,垫底的人群也是付出者。可见,付出者们不总是成功者,他们一半在天堂,一半在地狱。

    那么,成功和失败的付出者有何不同?我们要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失败的付出者呢?我们来看本书的第三部分。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成功和失败的付出者有何不同?

    第一点不同,成功的付出者,不光利他,也考虑自利。作者调查发现,成功的付出者们在为他人考虑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利性,甚至他们对权力和成就的追求也高于其他人。而那些失败的付出者,利他程度较高,而自利程度较低,他们容易做出过度的牺牲,成为所谓的老好人。作者认为,自利和利他就像太极的阴阳,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同时具有自利和利他倾向的人,比纯粹的自利或者利他主义更容易成功。

    所以,哪怕是公益活动,也要在个人与他人的利益中寻找平衡,比如同样要在一星期内付出8个小时来做公益,那么,与其每天付出两个小时,持续4天,不如集中在1天付出,这样的话,你依然实现了每周8小时的公益目标,还能够在其余时间内兼顾到自己的其他工作。可见,自利和利他完全可以平衡,就看你怎么协调。

    第二点不同是,成功的付出者更注重反馈。比如去贫困地区支教的老师,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无偿付出,就容易做出过度的牺牲,但是,有的老师依然精力充沛,有的老师却觉得筋疲力尽,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在于付出太多,而是目标的反馈不够。

    人都是喜欢及时的奖励的,哪怕再小,但只要有效果,人们就会打起精神。比如你创办了一家公司,如果长期都没有进账,而是要熬个3年,你也会把自己的心力消耗掉。但如果第二天就有一笔10块钱的订单,你都会觉得备受激励,干劲十足。同样是一万块钱奖金,如果每个月都分一千块给你,你会觉得很开心,但如果只能到年底才能拿,就会觉得没什么期待感了。很多游戏就利用了这样的心态,当你打完一个怪就能马上拿到道具,穿上道具就能马上获得能力加成,在对抗敌人的时候马上轻轻松松跟切菜一样,这种及时反馈机制,让玩家们欲罢不能。

    因此,反馈是很重要的,付出者本来就很看重他人的利益,所以,他们筋疲力尽的原因不在于付出太多,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得。以支教老师为例,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学生更喜欢学习了,自己的一点点善举改变了某个孩子的人生,他们也会备受鼓舞,重燃激情。反之,如果只是一味付出而没有反馈,老师们就会产生类似的疑问:自己的付出到底值得吗?学生们真的有得到帮助吗?所以,如果只是纯粹出于责任和义务的付出,久而久之,就会让自己筋疲力尽,但如果从反馈中获得了愉悦和价值,反而会让自己精力十足。

    说完成功的付出者和失败的付出者的差别。那付出者如何才能避免成为一个老好人,成为一名成功的付出者呢?有以下几步。

    第一步要学会真诚性筛选。因为付出者天然地愿意相信别人,看到别人最好的一面,所以容易被蒙蔽,所以你要善于辨别,因为不仅获取者会装得像付出者一样,同样,付出者也不一定都是性格温和的老实人。华为的任正非性格强势,作风硬朗,华为的工作压力也是业内有名,但是任正非其实非常关心别人,他愿意和员工在一起排队吃饭,下班打车坐公交,对于公司高层的官僚主义和特权深恶痛绝,可见,任正非其实是一名付出者。所以第一步,我们要能够从每个人的表象背后,筛选出他们的真实类型。

    第二步是采取“慷慨的针锋相对策略”。我们把人际交往比喻为一个长期重复博弈,所有付出者都会在一开始采取付出策略,这有助于他们建立信任,在后期赢得胜利。但是,如果你遇到了一个获取者,你就会成为他的踏板,他会利用你的信任和善良,成为他爬上权力和财富顶峰的工具,所以,成功的付出者不会一直采取付出策略,而是针锋相对策略,也就是说,一旦对方明显地表现出获取者的行为,付出者会调整他们的风格,让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变成一个互利者。

    但是这种针锋相对策略不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更灵活一些,哪怕自己吃点亏,也要给予对方一些机会。比如,付出者与互利者进行谈判时,付出者会率先让步,但他的行为并非妥协,而只是为了向互利者表达诚意,并希望对方也能为自己考虑。如果对方并不领情,依然步步紧逼,付出者也会尽量争取自己的权益。但是在整个谈判过程中,付出者依然会表达出各种诚意以便打动对方。

    第三步,勇于争取利益。付出者常常不愿为自己争取利益,所以在谈判中容易让步。比如有一份工作,老板给你开5000,你的期望是6000,你也有可能接受5000的报价。而付出者的转变是让他明白,利益是为谁争取的。付出者往往不愿意为自己争取利益,但在为他人争取的时候,他们会大义凛然,充满底气。所以,付出者应该把受益者的范围扩大,想象自己不是为自己争取利益,而是自己背后的群体。以工资为例,你自己赚多少钱是无所谓,但是你的父母呢?你的家人和孩子呢?你是否更愿意为你所代表的这个群体争取更多东西呢?答案是肯定的。

    第四步,构建付出者的氛围。如果你是一名组织的领导者,你可以在组织内部建立一种付出者的氛围。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如果群体中的每个人都以付出者的方式做事,其他成员也倾向于趋同化,做出一样的行为,即使他们在其他地方是一个获取者,这出于人类希望获得群体认同的本能。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想办法让善举被社群的人都看见,比如美国有个公益社群,人们可以为陌生人送出他们不需要的二手产品,在他们的网站上,谁送出了什么东西,谁接受了馈赠,都一目了然。所以,在这种机制下,一个纯粹的获取者便无法得到社群的认同,出于人类的本能,他们就会逐渐转变为付出者的模式。哪怕获取者的初始动机是为了积累自己的名声也无所谓,因为从客观上说,这种机制让成员们都开始付出了,最重要的是行为本身。

    好了,写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差不多了。我们学习的是《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这本书指出,当你集中注意力和能量,为别人付出的时候,成功就会作为一种副产品伴随而来。

    首先,我们区分了3种人,一种是自私自利的获取者,他们的准则就是从你身上获得的利益一定要大于他们自己的付出。第二种人比较常见,也就是互利者,他们崇尚平等互惠,你帮我,我就欠你人情,我帮了你,同时也希望下次你能帮我。第三种人是付出者,他们总是为他人考虑,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在各行各业中,成就最高的那群人都是付出者。

    其次,我们介绍了这种现象的原因。作者认为,如果说人生是一场百米冲刺,那么毫无疑问,获取者会成为最后的赢家,但事实上,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这个世界是长期重复博弈的,付出者虽然在短期内做出牺牲,并让获取者得益,但是从长期上看,付出者能够赢得朋友,成为长期的赢家。而获取者总是在透支自己的信誉。至于互利者,他们不愿意打开自己,而是以利相交,所以他们的人脉圈子规模很小。因此,人们更愿意和付出者合作,因为付出者们愿意为人才付出,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付出者们愿意尊重他人,从而也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不像获取者一样,试图通过打压别人来建立自己的支配性地位。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付出者们容易成为长期的赢家。

    最后,我们也指出,各行各业那些垫底的失败者也往往是付出者,可见付出者也是有区别的。那我们要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付出者呢?我们要秉承自利利他的原则,而不是一味地获取或者付出。我们要能够识别对方到底是否真诚,如果发现他只是想利用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慷慨的针锋相对策略来应对。我们也要勇于争取利益。如果你是一个组织的领导者,你可以在组织中建立付出者的氛围和机制,利用人类的群体认同本能,让组织中的成员都自然而然地采用付出者的方式来做事。

    金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yu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