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幕后」
产品是制作者的人格体现,它们不应该是冰冷的。
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软件、硬件,但是多数时间下,都只是以固有的「使用者」视觉去体验和评判。很多 App 几秒内就被决定了「生死去留」,快节奏的模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太多背后的理念。「幕后」栏目因此而生,我们会不定期邀请一些从业者,讲述他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有启发性的点滴。
@图拉鼎国内独立开发者图拉鼎,目前他有 3 款作品:Ubuntu Tweak、Manico 和 奇点,他有一个个人博客,你也可以在微博、Twitter、Instagram 上找到他。文章题图亦来自他 Instagram 的一张照片。
一个人的产品
设计、代码、运营和客服等所有工作都由我一个人完成,我非常愿意亲历并享受其中的所有过程。
奇点微博客户端
奇点微博客户端是图拉鼎的首个 iOS 作品,2015 年 2 月 12 日,奇点通过新浪审核,首次在微博上亮相。接下来的日子里,图拉鼎乐此不疲地在微博上记录奇点的成长、听取用户的反馈。可以这样说,从简陋的 v1.0 到现在愈加完善的 v1.7,奇点是在大家的注视下成长的。
从整体上看,奇点界面清爽、操作简单,即使是一个刚开始玩微博的用户也能轻松上手。它最有趣的特性应属「订阅」了,在订阅模式下,你可以以「用户」为单元查看 Ta 最近的微博,对于刷博频率不高的用户来说非常有用。从订阅这个名字以及阅读体验上来说,都有点 RSS 阅读器的意思。
当然,除了订阅模式的新奇,奇点还有默认转发文本、快捷回复、自定义首页时间线排版等小的特性,一旦用顺手了确实可以提高效率。
如果你不喜欢满是广告、功能冗杂的官方客户端,又习惯不了墨客的酷炫交互,只是想简单的刷个微博而已,那奇点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更详细的了解奇点请戳:最轻巧的 iOS 微博客户端「奇点」评测(测评文章基于奇点 v1.3 )。
Manico
Manico 是一个为常用 App 设置快速启动键的 OS X 应用。使用 Mac 的时候有些应用打开频率非常高,比如 Safari、Finder、Telegram 等。面对高频的切换,传统的「CMD + Tab」总是不够高效。在 Manico 中,你可以使用「Option +数字/字母」的方式快速并精准启动 App。
Manico 售价 18 元,你可以在官网找到免费试用,此外,Manico 2.0 即将上架,Manico 初代用户可免费升级。
以上是对图拉鼎做的两款更为通用应用的简单介绍,相信可以让你对他所在做的事情有一个初步了解。
对话
π:当我第一次看到奇点中的「订阅功能」功能时,觉得挺有新鲜感的,这个功能灵感来自哪里?
图:关于这个功能的灵感………我只能说被逼出来的。
大家可能都知道,奇点作为新晋的微博客户端,权限被限制的很厉害,可以用的高级权限几乎没有。包括分组的权限等,我向官方申请了很多次,都无果而终。于是在某天,我从奇点本身的定位出发开始遐想,既然它做不成一款全功能的微博客户端了,不如做一款专注阅读内容本身的「阅读器型」微博客户端吧;既然是阅读器,可不可以做一个把微博条目按人分类并保留下来的功能?于是就这样突然这个叫「订阅」的功能就出现在脑海里了,然后就马上开始实现了。可以说是思考 + 灵感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而言之,灵感来自将奇点定位于「阅读器」之时。
π:奇点的夜间模式什么时候可以上,你最喜欢哪家的夜间模式?
图:这个很难给出一个时间表,最近因为把精力放在了 Manico 2.0 的开发上了,于是奇点的开发放缓了。
关于夜间模式,我平常用的最多的夜间模式的 App 就是Tweetbot,或者说我白天都是用它的夜间模式主题,所以算比较喜欢它吧。
我为开发夜间模式功能也做了一些准备,除了学习 Tweetbot 以外,我发现 iOS 系统自带的「股市」、「健身活动」也都是不错的范例,因而我都会去看看。
π:新浪的 API 越收越紧,对于奇点的后续开发你是怎么考虑的?
图:前面提到到过,我已将其定位于「阅读器」,诸如关注、私信这些侧重社交的功能都不会有。即使哪天微博突然全面开放 API,我也不一定会去做了,一是失去对微博开放平台的信任,心已经折腾累了,二是作为一款小众作品,它只能是我的 Side Project,不会全心身投入在上面。
后续的开发计划很简单也很自然,只要我自己还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发表内容和获取资讯,我就会一直开发和维护下去。我会继续不断改进它的阅读体验,用户提到的反馈,诸如头像大小及显示与否、图片的展示形式(单图 or 多图)、多帐号等等,都会继续去做。开发节奏也许会放慢,但是我说过让奇点的寿命长于 10 个月这个一定能实现(注:10 个月这个来自于一个调查,也就是 App Store 上的 App 们的平均寿命大概只有 10 个月)。
π:在开发奇点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值得纪念的时刻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图:特别值得纪念的时刻是有不少的,尽管开发过程是困难而且是孤独的。
比如在最后的开发阶段,才想到使用「奇点」作为 App 正式名字。2014 年接触了不少和宇宙、创世和未来相关的学说,奇点是我在几个不太顺利的工作阶段后,决心憋出来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说是里程碑,主要是因为它是我第一个移动互联网工具型项目,也是一个挖了很久的坑,加上这一年接触的这些新信息,也是自然而然地在 2014 年底想到用「奇点」这个名字,作为自己在移动领域创始项目的名字。这个名字将过去一年及几年的意义都赋予进去了,因而算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另外就是在开发状态最佳的那几天,也就是 2015 年初,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创造的乐趣。这个时刻是非常难得的,当时没有其他事情让我分心,我可以如痴如醉地做着围绕创造的一切事情。我用 Sketch 亲自画一些 icon,享受学用新工具的乐趣;用 Swift 写代码,享受用新语言带来的效率以及遇到并解决各种奇怪的问题;与内测用户积极沟通,一天可以发好几个版本,以致于有用户都抱怨发太多;我在社交网络上时不时的剧透,张贴开发中的相关截图,吊大家胃口……
最关键的是,当时我有明确的目标和态度,就是要创造出「奇点」。发布后不管有没有人用,发展成什么样,我都因此而骄傲,因为我已经享受了这个创造的过程。这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我在后来发生「权限被限制」后的一系列决定和事情,就是要坚持创造和享受过程。
其他还有很多时刻,特别是正式发布以后,通过奇点而认识的一批忠实的用户,还成为朋友。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且有纪念意义的。
π:你为什么要选择独立开发者这样一个角色,和「去公司上班」之间的选择,你是如何考虑的?
图:我觉得我并没有那种角色上选择的思考,除了要去工作时,我才会明确自己是一个 iOS 开发者,是一个 PM 之类的角色。
我是在读大学那会,自然而然地变成一个独立开发者。当时学 Linux,学 C 语言,觉得 Linux 系统安装好后配置各种设置挺麻烦,因此打算写个工具方便做这件事情,也算是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于是就写出了 Ubuntu Tweak 这款软件,并且持续开发了好几年,包括它的官网的开发与维护都自然地去做了。当时还不知道有「独立开发者」这个称号呢。所以这只是实践想法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然后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开发者」了。
另外,也并没有需要在「独立开发者」和「去公司上班」这两者只能择其一的情况。在大学期间及工作前几年,我是一边开发 Ubuntu Tweak 一边在学习和工作,都是相互促进,毕竟 Ubuntu Tweak 定位是开源免费软件,没想到靠它生存。
两年前,我在那段工作进入倦怠期,尝试做商业软件能不能养活自己,于是就有了 2013 年发布的我的第一款商业收费 Mac 软件,Manico。这里有近八个月时间我才算完全的独立开发者。后来发现这款软件带给我的收成不太乐观后,2014 年初我以「iOS 开发者」的身份又开始工作。期间 Manico 和其他 Side Project 同时进行当然也因此放缓,2014 年中还以「PM」的角色参与一个创业项目。但是这两段经历都无果而终后,才下决心继续收拾一下自己的项目和心情,于是又有了 2014 年末到现在的这段独立开发者生涯,创造了「奇点」,以及接下去的「Manico 2.0」。当然这个阶段也不是完全的,2015 年有些时日仍在兼职完成之前工作的 iOS 项目。
所以我并没有明确的「独立开发者」和「公司工作」这两者的分割,独立开发首先是自己长期的一个自然存在的状态,无论在做什么,我首先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我喜欢持续不断地做一些东西;其次,独立开发也可以算作我的一个 Break,就像有人工作一段时间后,会考虑进行一个 Gap Year,我的 Gap Year 就是我的完全独立开发的阶段。
独立开发是我的一个自然状态,以及我工作后的 Break 和调剂,我大概就是这样想的。当然,这样状态的存在是因为我不是一个成功的独立开发者,我并不完全靠这个生存,所以和 Gap Year 后会继续回去工作的人们一样,我在一个阶段后仍会去工作,尝试新的角色和工作内容,继续成长。
π:看你的微博和 Instagram,发现你非常喜欢摄影,在这点上有没有可以和我们分享的?
图:首先微博上的照片主要都是 Instagram 上同步过来的,对于我的这个几年来的习惯,我更倾向于说是「随手拍」,而不是「摄影」。当然今年买了 RICOH GR 后,才算真正开始有计划地去摄影了。
撇开是不是「摄影」,我觉得这个爱好上和我在之前喜欢写 Blog 一样,本质上是一种「记录」。不同的是,写 Blog 侧重于事后的思考,摄影侧重于当下的观察。
我在 Instagram 出来的第一个月 2010 年 10 月就开始用了,这近五年发布了四千多张照片,其中 95% 都是用手机随手拍,只有近几个月才有用相机拍的比较正式的摄影作品在里面(去关注)。刚开始的照片基本惨不忍睹,后来能感觉到自己越拍越好,从粉丝的点赞和反馈也能看出来。也就这样慢慢从「随手拍」变成了「摄影」。
我觉得这个爱好培养了我观察周遭事物的能力,让我更深刻地去感受到身边的一些变化。在北京那两年,每逢有蓝天我都会拍照并发布出来,久而久之我觉得我都练就了看天空的蓝色程序能心算出 PM 2.5 的能力。
总之,这个爱好让我记录了当下的生活,能较深刻地观察的周围的变化,让我对于事物发生的变化会更敏感,比如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我能更快地发现这里与经常生活的地方的不同;接触一个新物体,也能更好地发现特色吧。
π:最后,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你会怎么总结?
图:想起昨天与一个朋友聊过,他说他觉得我是「会写代码的产品经理」,我觉得挺对。但是反过来,「会做产品的程序猿」,也非常对。所以有段时间我会纠结于自己的定位,到底我是个什么角色?独立开发者,这个也许可以概括,但是太笼统。
要我自己精确形容的话,我是一个喜欢创造效率型工具、乐于使用新技术和新工具达成目标、对创造事物过程中以及创造后推广及客服的每个环节都愿意亲历和尝试的开发者吧。
设备
π:你目前在使用哪款手机?手机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图:我目前使用的是 iPhone 6s 64GB 深空灰版本。它对我来说扮演了个人电脑的延伸角色,同时具备更多和通讯、摄影相关的功能,使用频率非常高,最近使用频繁很高的一个特性是 Live Photos。
π:你日常使用频率比较高的 App 有那些?
图:根据我过去 7 天电池用量,我用的最多的当然是自己开发的奇点了。其次就是微信,再者就是 Surge,大家都懂的。
后面的应用基本上都是大家会用到的:
1. 打车:Uber
我是个 Uber 的重度用户,在我的微博中搜索 Uber 关键字你就会发现了。前段时间收到 Uber 杭州做的一个里程汇总,不知不觉过去的一年多我一共使用了 134 次 Uber,花了 2,647 元,它确实极大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2. 其他社交:官方微博、Tweetbot、Instagram、Telegram、Twitter
3. 浏览器:Safari
4. 美食应用:ENJOY,大众点评
然后突然发现,我用 iPhone 听歌的时间真的很少,我用 iPhone 记录 OmniFocus 的时间也非常少,尽管它是我 Dock 上的 App。
π:作为一个独立开发者,想必您肯定会关注和体验很多软件吧?能否推荐2-3个或是有意思、或是高质量的软件呢?
图:对,我不仅会关注和体验很多 App,而且我通常会在这些 App 的开发阶段都开始内测。我想我推荐的 App 大家可能也都知道,比如近期是:Surge,非常棒的网络调试工具。
前段时间出现的最喜欢的 App 是即刻,它可以让我以主动订阅具体主题的形式去关注一些热点或本地消息,比如少数派也在上面有主题,即刻可以很好的满足我的需求。
另外一个就是 ENJOY,这算是中国区最早的一个用 Swift 开发的 App,我通过技术好奇心知道了这款 App,而它现在变成了我的精选美食指导 App,让我发现了这座城市很多不知道的精选美食。
以上就是这一期的幕后故事,最后还是想说一句,产品不应该是冰冷的,如果你热爱应用,其实可以了解得更多。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是希望看到我们与哪一位从业者的对话,也欢迎在评论区写出,说不定下期就是 Ta 了,我们下次见。
注:本文首发于少数派,点我 前往原文查看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