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整理一本名为《过年啦》的绘本,想赶在新年前给骁的小伙伴们做一场绘本活动。专门参加了子宁和欣然(公号:欣然一笔一画)大受好评的落地培训,感谢损友妞儿卓然(公号:卓然嘚啵嘚)的红包赞助,这是不是意味着,你那么拼命努力了好几年,我终于也有“大腿”可抱了,让我偷笑会儿!
关于过年,你早该知道的那些事儿这是一本孩子的书,骁不只一次的主动表达——他太喜欢这本书了。做为妈妈的我也趁机补了个课,了解了那么多关于年俗的故事,想到肯定也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大人们”,被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搞得哑口无言,所以把这些美好的习俗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你可以讲给你家的小朋友,让他两眼放光的崇拜你,如果没有,那就当自己就是小朋友,自己放个光好了。
01
儿歌
关于过年的习俗,有好多版本,我们说的是这个: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
02
门神
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 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
同时,贴门神也是有讲究的,门神的两个人物形象应该是相向的,即人物的脸部是对在一起 的。忌“翻贴门神不对脸”的现象发生。相背不就代表因事失和,与人闹别扭互不理睬吗?大过年的,谁不图个吉利?
03
年
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 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 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04
对联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贴门上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是哪儿来的呢?
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怎样区分上下联?
有一个口诀,便是上仄下平。仄在我们北方普通话一般是三四声,平便是一二声。
从音韵学角度说,这样读起来有抑有扬,悦耳动听。这个方法也可用于检查春联有没有挂对。古人书写由右至左,所以我们贴春联也是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
以下系统介绍一下上下联的区分方法:
【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 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 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 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 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05
吃食
饺子: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民俗专家介绍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必不可少的美味。说到过年的吃,总是“初一饺子”打头儿。
春卷:又称春饼、薄饼。是汉族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目前流行于中国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历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
春的意思在这里就是春天,有迎春喜庆之吉兆。
蒸年糕: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汤圆: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06
穿新衣
那么,过年为什么要穿新衣?
穿新衣是个古老的习俗,在南北朝风俗,就有这种记载,元旦这一天“长幼悉正衣冠”。
在宋朝,《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宋朝这个朝代很有意思,市民之风非常繁盛,每到新年这一天,大家都穿得干干净净的,到处去逛。到民国的时候,《平谷县志》也记载正月初一“卑幼盛装饰,拜尊长为寿”。所以这个新衣几乎成了春节的品牌。
07
压岁钱
汉族年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压祟)。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 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压岁钱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世世辈辈流传至今。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两种的,其中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 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 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 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08
舞龙舞狮
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汉民族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民族的一种习俗。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
舞狮的狮头上通常有个角,那是开山角,也叫开运角。
现今见到大量成对石狮子实际是狻猊(Suānní),其实是龙的儿子,只是像个狮子而已。长双角双翼的是辟邪,独角是天禄。
09
挂灯笼
关于挂灯笼的由来,民间有一种有趣的说法。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 3 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 3 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就这些啦,希望能帮到你,拿去,不谢!如果有补充,欢迎在评论里留言,让大家看得到。
网友评论